党建引领,摸清底数精准开展就业帮扶
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有一支“尊民、敬民、恤民”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干部队伍。为此,阜南县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引导各级干部走下去、听民声、解难题,指导服务就业扶贫,选优配强村级干部,为服务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在打造机制屏障的同时,阜南县把摸清底数,作为保障充分就业和消除“零就业”家庭的前置功课。2014年,全县组织近2000名调查员,在阜阳率先启动劳务经济调查,摸排包含外出人员务工地址、从业情况、职业特点信息70余万人,为推进创业就业服务提供了数据支撑。
围绕“村村过、户户清”,阜南从县直部门抽调948名干部组成“千人专班”,每月到316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走访排查,核查贫困户家庭 “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三精准三落实”和“五净两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精准识别贫困家庭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从事行业、收入情况,有的放矢引导帮助他们就业创业。
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阜南因地制宜做实就业创业服务。结合脱贫攻坚,建成各类就业车间128个,入驻企业123个,带动就业2136人,其中贫困户959人;6家市级就业扶贫基地开发公益岗位782个,开展技能脱贫培训25期,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1864人。
本着“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原则,2016年以来,阜南累计实施贫困户产业扶贫项目13.6万个、贫困村产业扶贫项目341个,使每个贫困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种养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
同时,阜南还鼓励有劳动能力、市场头脑、无致富门路的贫困户,通过创办实体、就业工厂,解决自身就业和其他“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
鹿城刘楼村村民王朝西因病欠下10多万元外债,帮助申请贴息信贷5万元后,解决蔬菜大棚启动资金问题,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带动4户贫困户种植经济作物。
培育主体,从“接您回家”到“留您在家”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创业带动实体经济,就没有就业,就不可能实现稳定脱贫,阜南始终坚持以民生工程的理念振兴一、二、三产,为服务全民就业创业提供支撑。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阜南推行“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带动就业,鼓励成功人士、种养大户流转农民土地,创办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平台。目前,全县土地流转率达58.3%,培育经营主体4312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9家,生态农业示范主体120个。
坚持“不求产值最大化,但求就业最大化”,阜南把产业复合型、劳动密集型、出口外向型、生产居家型的本土柳木文化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倾斜政策、倾力扶持,在沿淮濛洼14个乡镇扶持发展柳木文化产业140家,带动就业12万人,实现年出口3亿美元。
阜南还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旅游、电商等发展服务业,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引导发展生态农业、文旅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为贫困劳动者就业创造条件。
从2011年始,阜南连续7年开展“接您在家”活动,2018年把开展“留您回家”作为“接您回家”的“姊妹篇”,引导阜南籍在外人士“人回乡、厂回迁、情回归”。
抓住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地区、省加强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等机遇,阜南用好各项优惠政策,引导农民工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常态化举办园区招聘、集市招聘、人才市场招聘、送岗位进村入户等系列招聘活动,为企业用工和返乡务工牵线搭桥。
此外,阜南还整合培训项目,免费开展订单定向定点培训,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富裕一家。对回乡创业人员落实包村联户结对帮扶的同时,着力解决住房、就学、就医等后顾之忧。利用春节假期,组织镇村干部主动上门,介绍家乡变化,听取意见建议,引导更多人士扎根阜南、建功阜南。
优化环境,“筑巢引凤”带动本地就业
作为贫困县,既无资源禀赋,也无区位优势,如何促进创业就业?阜南提出集中精力打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环境牌”,以优良的环境占先机、谋商机、保就业。
2015年开始,阜南累计投资145亿元,一体推进路水电“三网”建设,实体企业、种养大户产业延伸到哪里,“三网”就无偿配套到哪里。
为打造“软环境”,阜南深入践行投资阜南零招待、证照办理零烦恼、征地拆迁零接触、建设经营零干扰、用工融资零顾虑、企业服务零距离“六零服务法”,深化“四送一服双联”和“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着力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多方为企业当好“店小二”“勤务员”。
坚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阜南严打黑恶犯罪,开展以清理城乡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建立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信息档案为内容的“三清两建”工作,同时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社会生态优化,通过深化“四风”问题整改和干部作风建设,不仅深受群众赞许,也引来商机和财富。
随着全县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雪雨洁具的马士永、德龙塑业的张德龙等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一批上规模、大块头的农业产业项目和工业项目成功入住,极大地带动了本地就业。很多务工人员也收拾行囊回乡就业,填补了阜南本土人才不足的空白。
为进一步优化环境,阜南还主动顺应信息化时代,2017年起实施 “智慧阜南”大数据项目,建成“8 X”智慧应用体系,其中“智慧务工”整合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筛查,自动匹配企业与求职人员信息,实现招聘精确匹配,先后为200多家企业60万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线上招聘。
特别是本次疫情防控战阻击战役中,“智慧阜南”APP大显身手,通过大数据、信息技术,创新实施“三个零接触”,最大限度实现线上办公、数据“跑路”,助力疫情防控。
虽然基础差、底子薄、资源少、灾害多,贫困村户数量多、覆盖广、程度深,但在中央和省市的坚强领导下,通过6年咬牙攻坚、精准扶贫,阜南还是实现了18.6万贫困人口脱贫,9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