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原野 通讯员 武万勇/文 本报记者 穆可亮/摄
临近年关,颍上县鲁口镇李窝村扶贫车间像平时一样忙碌。2017年8月,新马(安徽)制衣有限公司鲁口分公司入驻扶贫车间三年多来,每年都带动近百名村民就近就业,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厂就在家门口
李窝村扶贫车间距村委会不足200米,有两栋钢结构厂房,三年前建成服装生产流水线。这里地处村庄中心,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群众出行较为便捷。今年50岁的何本荣的家在扶贫车间北侧,上下班步行只要两三分钟,也不用骑电瓶车。
“这边按件计资,一个月能挣2000多块钱,我在这里干了三年,就是图个方便。”何本荣告诉记者,她爱人患有小腿骨髓炎,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多项扶贫政策。考虑到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他们种了20多亩地,农闲时女主外、男主内,农忙时两个人都要下地。扶贫车间订单稳定,一年365天有350天都有活干,到月就发工资,感觉比出门打工合算。何本荣的儿子今年20岁,在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读书,这段时间在合肥一家医院实习。女儿今年11岁,在当地小学读六年级,这些都让她有时间和精力出来工作。“2018年底脱贫后,我们一家还在享受政策,我身体健康可以干活,不能啥都靠政府。”何本荣说,企业为她申请了就业补贴,一个月可以多拿几百块钱,有恁么好的政策,再干十年也没问题。
母女二人有照应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鲁口镇就有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很多女工选择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厂,今年49岁的韩光明就是其中一位。三年前,她选择返乡就业,女儿也跟着她在李窝村扶贫车间上班。
“我家在周台村,离这里12里路,每天骑电动三轮车上下班,比较方便。”韩光明比何本荣小一岁,中短发刚好及肩,戴着一副蓝牙耳机,看起来要年轻几岁。她告诉记者,公公今年89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婆婆肝硬化,2014年全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这几年,爱人在江苏一家塑料制品厂打工,一年回来一到两次,家里的事靠她一个人打理。现在,女儿跟她在一家工厂上班,儿子在身边读七年级,虽说不算富裕,但日子过得比较舒心,公婆也希望她一直留在身边。
“我们俩一个月可以开 4000多块钱工资,农村生活开支不大,一大半都是积蓄。”韩光明说,她在老家就业,老人孩子心里都踏实,老公在外也放心。毕竟公婆年纪都大了,有个伤风头疼的,身边也离不了人。
带动就业近百人
李窝村扶贫车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年租金8万元,是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新马(安徽)制衣有限公司鲁口分公司共带动78人就业,其中包括何本荣、韩光明在内的已脱贫户13人。遇到生产旺季,企业还会招聘一批临时工,带动就业近百人。
“新马制衣在颍上县有3家分公司,我们的市场份额占公司的30%左右,2020年实现产值800多万元。”新马(安徽)制衣有限公司鲁口分公司负责人张闯是江苏徐州人,在李窝村工作已经3年多时间。他告诉记者,企业主要承接阿玛尼、鳄鱼、迪桑特、斐乐等品牌订单的生产任务,70%的产品做出口。为提升扶贫车间专业化水平,这里主要生产夏装,产品规格涵盖男女士各年龄段。从目前情况看,车间员工流动小,产量稳定,效益稳定。
鲁口镇党委委员刘明介绍说,沙河魏、王楼、沫口、鲁口4个村(居)集中建设扶贫车间2000平方米,全部租赁给皖标家居作为生产车间,加上李窝村扶贫车间,全镇扶贫车间带动就业近200人,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