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
第一章 建档立卡工作历程
初次建档立卡工作
2014年4月,安徽省扶贫办印发《安徽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皖扶办﹝2014﹞27 号),全面启动建档立卡工作。我县于2014年4月26日印发了《颍上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颍扶办﹝2014﹞11 号)文件,组织实施贫困户、贫困村的建档立卡,通过建档立卡,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贫困户识别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国家农村扶贫标准为识别标准,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按照省扶贫办要求,确定我县建档立卡规模为16.47万人,采取规模控制,逐级分解的方法,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识别,全县共识别贫困户68230户164279人,逐户建立了电子信息档案,并向贫困户发放《扶贫手册》。
贫困村识别原则上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即行政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县贫困发生率,行政村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低于县平均水平,行政村无固定性集体经济收入(或者固定性收入低),经村委会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程序,确定我县识别贫困村78个,由省、市、县三级单位落实结对帮扶,制定帮扶计划,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单位对已确定的贫困村填写《贫困村登记表》,并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
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
2015年10月,根据《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切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5﹞77号)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查准和核实扶贫对象数据,我县下发了《颍上县关于切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的通知》(颍扶办﹝2015﹞45号),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重点是开展“五看”,即一看“扶贫对象准不准”,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二看“脱贫需求”清不清,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三看脱贫帮扶机制实不实,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四看资金使用准不准,解决好“如何扶”的问题;五看脱贫成效真不真,解决好“真扶贫”的问题。通过“回头看”,准确反映2014、2015年扶贫成果和减贫成效,结合2015年扶贫开发信息采集工作,根据核查结果开展信息补录,“回头看”共新增贫困户5622户,14385人。
建档立卡精准核查月工作
2016年4月,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开展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精准核查月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围绕扶贫对象识别准不准、基础信息采集录入真不真等问题开展核查,我县及时下发通知,组织人员针对扶贫对象识别、建档立卡程序、基础信息采集、帮扶措施制定、四项清单制定、档案资料管理等工作开展核查,共新增贫困户232户531人,提高了建档立卡精准度。
第二章 扶贫对象动态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讲到:“要紧盯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2016年初,国务院扶贫办研究制定了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并将其纳入常态化工作,对扶贫对象实行每年一次动态管理,一是贫困户脱贫、返贫、新致贫标注,二是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变化情况标注,三是采集和更新贫困户(人口)发生变化的信息。2016年2月,安徽省扶贫办下发了《安徽省扶贫办关于转发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关于开展2015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6〕12号)文件,我县组织开展了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二是贫困人口政治面貌、党员和大学生村官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三是贫困户家庭成员自然变化情况标注,在信息系统中标注了2014年和2015年脱贫人口。我县“回头看”新增贫困户5622户,14385人;标注2014年脱贫户9021户26299人,标注2015年脱贫户9575户29373人,贫困户家庭成员增加7308人,减少2341人。
2016年10月,安徽省扶贫办下发《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做好2016年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建档立卡信息采集录入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6〕85号)文件,我县组织开展了2016年底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和信息录入工作,主要内容有:贫困村、贫困人口的退出、返贫和新增人口的纳入,我县2016年脱贫12228户33922人,新增贫困户18户38人,出列35个贫困村,贫困户家庭人口新增10251人,减少15152人,无返贫人口。
此后,安徽省扶贫办于2017年5月印发《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切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7〕79号);2017年11月印发《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做好2017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7〕135号);2018年6月印发《安徽省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8〕66号);2018年9月印发《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做好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18〕123号);2019年4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基础工作的函》;2019年7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度动态调整常态化补充工作的通知》;2019年9月印发《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做好2019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和脱贫攻坚大排查的通知》(皖扶办〔2019〕23号);2020年9月印发《安徽省扶贫办关于做好2020年度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和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皖扶办〔2020〕71号)。
截至目前,安徽省扶贫办统一组织开展了8次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根据省里文件精神,我县适时开展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2017年5月,我县新增贫困户1685户4497人;2017年11月,我县新增贫困户184户507人,脱贫13724户36513人,贫困户家庭成员增加6049人,减少8355人,贫困村出列30个;2018年6月,我县新增贫困户117户405人,清退贫困户820户2402人;2018年9月,我县新增贫困户191户669人,脱贫12481户28605人,贫困户家庭成员增加2778人,减少6697人,贫困村出列13个;2019年4-7月,我县新增贫困户49户203人;2019年9月,我县新增贫困户18户71人,脱贫7146户14689人,贫困户家庭成员增加1559人,减少3927人;2020年9月,我县新增贫困户0户0人,脱贫1783户4129人,贫困户家庭成员增加224人,减少814人,清退贫困户260户802人,我县历年来无返贫人口。
第三章 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主要做法
(一)强化队伍建设,合力共抓共管。扶贫重在精准,建档立卡是关键。我县打造了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村扶贫专干队伍,乡镇扶贫办要求不低于五人,负责监督指导,共同推动动态管理常态化工作扎实开展,确保结果公平公正、群众认可满意。
(二)强化宣传培训,分类分级指导。县级每年定期召开1-2次乡镇扶贫办业务培训会,对动态管理工作进行专项培训;乡镇、村通过通过扶贫夜话、广播、召开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及贫困户识别程序,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建档立卡工作中,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监督。
(三)严格工作程序,做到精准识别。在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工作中,按照制定了建档立卡“六看六比、五个优先”规定,严格执行“户申请、组评议、县比对、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的要求和按照“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确保扶贫对象识别精准。严格按照上级制定的“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识别程序开展工作。严把申请关,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等优先申请的原则,由村组干部联合把关确认;严把评议关,落实村民小组、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制度,并由包片领导、驻村工作队、老党员等进行指导监督,按照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逐户评议;严把比对关,2017年以后,由县扶贫局统筹协调县直相关部门对拟识别贫困户进行数据比对,核实户内是否存在买房、购车、经商、财政供养人员等情况,并将结果反馈给村里作为评议的依据,防止户内因隐瞒家中某些情况而导致错评;严把公示关,对初评对象进行张榜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严把复审关,各乡镇对初评对象逐户审核,对评议名单再次公示且无异议后,报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并在全区公告。真正做到识别过程公开公正,结果公平,群众满意。
(四)开展数据清洗,确保账实相符。定期开展系统数据清洗工作。县扶贫局安排专人定期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贫困人口数据开展筛查清洗,发现疑似问题反馈给镇村核实,核实后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确保系统数据“账实相符”,为精准施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安徽省扶贫办自2017年开始,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质量进行季度通报,我县在2018年第三季度、2019年第一季度、2020年第二季度安徽省数据质量核查中取得并列第一位次。
(五)规范填写手册,记录扶贫过程。《扶贫手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身份凭证,是记录贫困户从识别到帮扶再到脱贫全过程的重要载体,也是干部包户结对帮扶工作的民情手册。《扶贫手册》每户一册,一式两份,村和贫困户各保管一份,由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员或村扶贫专干入户根据贫困户享受政策据实填写,定期更新。规范填写《扶贫手册》是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监督落实帮扶政策的有力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