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驻阜南县王化镇张集村第一书记、第七批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夏世轩
2021-09-03 09:28:32

 夏世轩(二排左五)前往王化镇中心学校助教助学

      2017年,他被选派到阜南县王化镇张集村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2019年,他被评为安徽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他在张集村扶贫的三年里,他始终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克服环境差异带来的不便,真情实感地走访困难群众,帮助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扶贫措施,深入探索张集村脱贫致富之策。在这场脱贫攻坚奋战里,他让勤劳致富的思想深入每一位贫困村民的心中,张集村的各项工作也因此不断迈上新台阶。

       他就是安徽大学资产经营公司副总经理、驻阜南县王化镇张集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夏世轩。


      到贫困村去

      2017年春,当夏世轩接到组织选派驻村扶贫的消息时,也曾经历过复杂的心理斗争。当时,做好爱人的思想工作也是摆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尽管已经有过2次挂职的经历,家里人对于他这次的选择充满着不解和不满。但是作为一名坦荡的丈夫,也是一名老党员,他还是耐心地说服了爱人。到阜南工作半个月的时候,正在读研究生儿子打电话问他:“爸爸,你为什么愿意去那么苦的地方扶贫?你这么大岁数了,身体能吃得消那个苦吗?你图什么?”这个电话让这个曾经当过兵的汉子激动地流泪了,他说:“你爸爸是个农民的孩子,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是党的教育和培养才走到今天这一步,我退休之前应该毫无怨言地报答社会。你应该好好学习、不断进步,爸爸以你为荣。”如今回忆起这段往事,夏世轩仍然略有激动:“高兴的是儿子懂事了,儿子关心我的身体、关注我的工作;但是儿子毕竟还没有进入社会,缺少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对问题的看法有偏颇之处。”

       正当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一线时,一天凌晨3点,夏世轩的家人打来电话,说:“母亲病危,速回老家见最后一面。”噩耗再次让这个当过兵的汉子流下了热泪。仅仅过了3天,还没有处理完后事,夏世轩又回到了他始终牵挂的扶贫岗位。母亲生病时没用能够陪伴在床边奉养,病逝时不能在身边尽孝,每每想起这些,他总是眼含热泪心痛不已。他说:“我曾经参观过王家坝,看着涛涛的淮河水,望着夕阳西下岿然屹立的王家坝闸,我想起王家坝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精神。阜南人以宽广博爱、无所畏惧的精神震撼着我,净化着我的心灵。”

       弹指一挥间,现在已经是夏世轩和他的工作队在张集村扶贫的第三个年头了。走村入户时所看到的一个个重病在床的贫困户那恳请帮助的目光至今深深震撼着夏世轩。他把这些当作鞭策自己干好工作的动力,铆着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地干,在帮扶单位安徽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夏世轩多方筹措资金为村里修建公路、安装自来水、改造电网、拆除旱厕、新建村室,发展村集体经济,走产业脱贫的路子。申请资金为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养猪场、芡实种植基地、龙虾养殖基地,并继续发展好既有的食用菌种植、家禽和家畜养殖等产业,实现饮水用电安全和互联网全覆盖。

    “这么多年来,在基层一线扶贫工作中,夏世轩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工作中任劳任怨,忠诚担当,遇到问题总是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王化镇党委书记马俊广这样评价夏世轩。  

       村民们都喜欢上了这位来自省城的干部。78岁的贫困群众王学秀一见到夏世轩就紧紧拉着他的手不松。老人指着自己干净的院子说,她家发生的变化离不开安徽大学驻村工作队的帮扶。


       梦想变成现实

       农历九月,皖北大地,天气微凉。张集村贫困户王影的蔬菜大棚里一片热闹,看着长势喜人的红灿灿的辣椒,51岁的王影脸上、眉梢里全是笑意,今年行情好,对于王影来说,意味着今年是个好收成。“我这大棚是去年底搭建的,仅今年春季的西瓜就卖了1.5万元。现在种的这些辣椒,今年咋也得卖2万块钱。” 

      说起当初建设蔬菜大棚,王影就提到了夏世轩。2012年由于丈夫去世,王影带着孙子孙女回到张集村生活,儿子儿媳继续在上海打工维持家庭日常开销,生活拮据。2014年,王影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底,张集村陆续兴建起100多亩蔬菜大棚,在扶贫政策的激励下,原本对致富没有信心的她主动前往学习种植技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田间遇到了夏世轩,表达了想自己搭建大棚的意愿,但大约2万元的资金缺口却成了影响她把想法变成现实的障碍。村里帮助王影流转土地,夏世轩又帮王影从安大发展扶贫产业的资金中申请1万元给予支持,如果她发展得好,还将继续给予支持。“村里和驻村工作队支持咱,咱心里就有底气。”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王影总是充满信心和感激。她还主动带动了3名贫困群众在她的大棚里学技术、打零工。

       如今的张集村,不管是村集体还是农户,都尝到了发展产业项目的甜头。2017年张集村的集体收入几乎为零,以夏世轩为队长的安徽大学第七批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根据村里的特点,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如今村里光伏电站发电收益、蔬菜大棚土地租金、扶贫车间收益、老村室租赁收益、沟塘拍卖租金等多种项目,让村集体经济壮大到40多万元。“张集村以水稻、小麦为主的传统种植结构产量低,我们就因地制宜以建设蔬菜大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引领群众致富。”从省城来的夏世轩就是这样一位心里时时刻刻装着村民的扶贫书记。

       如今,随处可见的太阳能路灯成了村里一道道美丽风景,不仅照亮了夜晚的村路,也点亮了村民的心。夜幕降临,村路灯火通明,村民们陆陆续续出来散步、跳广场舞。“原来晚上黑灯瞎火的,村里死气沉沉的,老人孩子出来也不安全。现在路灯越来越多,晚上村里也热闹了。”提起这些路灯,徐圩组的村民徐治学脸上露出骄傲的神情。

       村民郎泽贵说:“他们刚来村的时候,村里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都非常不方便,影响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进村之后,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就开始谋划着为村里修路、装路灯,没有钱就想办法。夏世轩跑遍了县里的相关单位,也经常打报告向学校要钱,终于在2018年初陆续将张集村的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完成。可是,要装路灯,这些钱还是不够,他又一趟趟往县里跑,渐渐地,太阳能路灯覆盖到越来越多的自然庄,垃圾桶、下水道也逐渐配置到位,昔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幸福的家园。


       继续与村民在一起

       即将过去的10月,正好赶上秋收秋种,夏世轩没有离开张集村,而是陪着村民一起收获,并忙于秸秆禁烧工作。

       有人问他,好几个双休日没有抽出一天时间陪伴退休在家的妻子吗?夏世轩摇了摇头说:“在这个时候,我作为一名基层的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肯定是要和我们的农民兄弟在一起的,在田间地头感受他们收获的喜悦,我内心也感到非常充实。”

       张集村交通闭塞,处于蒙洼地区淮河分洪道,是一个人口超过6700人的大村。2014年底贫困发生率为22.7%,经过2017年底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退出贫困村序列,现在贫困发生率为1.24%。

        前不久,夏世轩被评为安徽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谈起这个沉甸甸的奖,夏世轩说,这个奖是安大驻村工作队的集体荣誉,将激励我们更加扎实地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带领乡亲们向着更加富裕的小康社会迈进!

     “我只是全国千千万万扶贫一线上的普通的基层干部,没想到组织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这对我也是一种鞭策,下一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张集村的村民继续发展产业,让乡亲们脱贫后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张集村的蜕变,离不开夏世轩同志的带领,也离不开安大驻村第七批工作队杨国志、李贤同志的无私奉献,更是全校上下积极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结果。学校高度重视,全面谋划扶贫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学校领导每年多次前往张集村,指导帮扶工作并看望慰问扶贫工作队和帮扶对象,经常通过电话等方式,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注重发挥学校教育、科技和人才优势,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对口帮扶,签订教育帮扶协议,建立技术转移中心,举办校企科技对接会和产学研精准对接会。积极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实行“一对一”服务,开展精准资助。通过“面向采购”与消费扶贫相结合的方式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截止2019年10月中旬,我校“面向采购”与消费扶贫采购额在全省120所高校中排名第二,在厅属高校中排名第一。学校将继续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充分发挥各方面资源优势,巩固已有扶贫成果,加大扶贫支援力度,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贡献!

上一页:阜南县:​地城镇母子村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 下一页:颍上:勇挑重担为脱贫 易地扶贫搬迁见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