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年过古稀,却不甘贫困,在扶贫政策的助力和帮扶干部的真心帮扶下,靠养殖脱贫,并带动儿孙发展养殖业,创造了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他就是阜南县龙王乡杨郢村退伍老兵徐志明。
今年75岁的徐志明是龙王乡杨郢村人,1964年入伍参军,1969年退伍后回到家乡,由于身体患病,吃药看病花去不少积蓄,依靠政府发放的低保维持生活,2016年,徐志明家被评为贫困户。要强的徐志明没有等着吃救济,下定决心要脱贫致富。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来到家中给他讲解了产业补助的相关政策,考虑到养鸡、养羊等对体力的要求较低,收益也比较可观,敢想敢干的徐志明决定尝试一下。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2016年,一生勤奋踏实的徐志明开始搞起了养殖,靠着在部队磨炼出的坚强品格、吃苦耐劳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第二年,徐志明就靠养殖脱了贫。在他的带动下,儿孙也都跟着搞起了养殖。
杨郢村支部书记张凌云说:“是退伍军人,素质很高,以前养殖规模小,通过驻村工作队和村里指导,他带领他儿子、孙子养殖小鸡、羊。”
言传身教良师意,潜移默化明月心。徐志明的勤劳能干,令儿孙们都非常钦佩,尤其是孙子徐龙,在爷爷的鼓励下,徐龙放弃在上海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创办养鸡场,富有远见的他引进现代化设备,利用科学的养殖方式提高蛋鸡产蛋率,年收入达40万余元。
徐龙说:“现在政府扶持力度大,我爷爷在家里,扶贫政策一直帮助他,在他的鼓舞和感染下我从上海回来创业,现在规模有12000只小鸡了。”
勤劳朴实,又古道热肠,这是徐志明最真实的写照。疫情期间,徐志明从电视里得知湖北疫情严重时,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急切心情,第一时间催促孙子替他到村里捐出500元钱,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杨郢村支部书记张凌云:“他是退伍军人,自觉性很高,疫情期间,积极向武汉捐款,自发的,对村里也捐了。”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虽已过古稀之年,但徐志明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用他的话说,正是坚持劳动,才让他有了一副好身板,现在的好日子都是靠一家人勤劳奋斗得来的,如今儿孙满堂的他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龙王乡杨郢村村民徐志明:“最初评上贫困户,我感觉不行,不如自己干,我就教育孩子都来家好好干,我们家没有一个会赌博的,都是干事的。脱贫后还要干,得要生活,重的不行干轻的,养牛养鸡,年年有几千块,加上国家政策好,有补助,现在脱贫了心里很高兴,有收入,孩子也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