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彪:用真情打开贫困群众心结
2021-09-26 16:24:00

不会用手机,邵治田专门请邻居帮忙拨通了镇扶贫副书记柴彪的手机号码——不是唠叨难处,而是单纯地问好。
  邵治田是颍东区口孜镇钓台村五保户,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日子难、心气衰,被村里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柴彪头次登门,就被邵治田“往外撵”。对扶贫工作不理解、拒绝沟通,戴着贫困帽,他只想“晒着日头看热闹”。
  “长期处于贫困状态,认知观念和生活方式固化,不少群众视贫困为自然。”碰了钉子,柴彪仍反复上门,耐心讲政策、说情理。
  由于不识字,邵治田不好意思张口请别人帮忙,他一年只去银行一次,把生活所需全部取出来。了解情况后,柴彪主动找到邵治田说:“大爷,你这样存放不安全、用钱不方便,你需要取钱,随时来找我,我带你去办。”
  这件暖心事,打开了邵治田的心结。“柴书记真心为俺们办实事。”帮扶政策细,开门笑脸迎,受益于产业分红、医疗扶贫等政策,邵治田顺利甩掉了穷帽。
  从第一次上门“不买账”到被惦念着、记挂着,贫困群众态度的转变,凝结着柴彪在扶贫路上的真情付出。
  2016年3月,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局法规科科长柴彪,挂职颍东区口孜镇党委专职扶贫副书记。“一年脱下落后帽,两年争做优秀兵。”面对口孜镇扶贫工作现状,柴彪与同事定下目标,立下责任状。
  白天进村入户,走访贫困群众;晚上学习政策,整理扶贫资料。不到一个月时间,柴彪走完了辖区16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村,逐步理清了扶贫工作思路。
  为推动扶贫工作开展,柴彪制定了“三周”“三到位”的工作方法,通过周计划、周汇总、周例会,推动业务培训到位、现场指导到位、督查考核到位,树先进、抓落后、促整体,确保16个村同步推进各项扶贫工作。
  贺叶杰曾是大坝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患精神疾病,父亲年迈体弱,全家老小的生活、看病开支,压得他喘不过气。“想干事,有劲使不上,干着急。”贺叶杰长吁短叹,愁眉苦脸。
  在镇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贺叶杰找到了脱贫增收路径:参加培训会学习种植技术,流转10亩土地,建设14个蔬菜大棚。经过用心经营,贺叶杰不仅收获了良好经济效益,三年来,还拿到了一万多元的种植补贴。
  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当地农产品出村难、销路少、积压多,贺叶杰的大棚蔬菜面临滞销困境。柴彪得知后,第一时间与镇上营业的商超协调,帮助贺叶杰销售了1780余斤大棚蔬菜,挽回了部分经济损失。
  “扶贫干部给咱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解决发展难题,只要我们敢想敢干,靠自己的双手就能脱贫致富。”自身发展的同时,贺叶杰的蔬菜大棚还吸纳了4名贫困户就业,户均月增收1800元左右。
  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关键要靠发展产业。为因地制宜促进产业发展,柴彪带领相关领域人员驻村开展产业调研,针对每个贫困村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目前,8个贫困村已经发展了芦蒿、艾草、蓝莓等特色种植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增长,全面实现村出列目标。
  点滴付出见真情,柴彪为口孜镇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满腔热血。在各级的帮扶支持及扶贫人员的努力下,2014年以来,口孜镇实现3515户12297人脱贫、8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15.79%降至0.31%。

上一页:鹿广军:办好事关群众的每件事 下一页:尚立群: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好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