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常来了”、“老常好”、“老常早啊”,在口孜镇白园村的村头巷尾,老百姓热情的和这位被称为“老常”的人打着招呼,就像见到家人一样,“老常”也亲切地握着大伙的手,嘘寒问暖,唠个不停。他就是阜阳一职高原副校长,驻白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常新亚,他带着扶贫工作队驻村扶贫近两年了,这样的情景乡亲们已经司空见惯,他们没有把“老常”当外人,“老常”也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群众中去,成为白园村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桑榆未晚 主动请缨
2017年4月底,阜阳市委组织部要从阜阳一职高选派一名副处级干部担任驻白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当时,学校领导班子人手不齐,确实抽不出人来,但组织决定必须服从,政治任务必须完成,常新亚二话没说,毅然决然报名参加。
听说他要下乡扶贫,很多人都不理解,好心的同事劝他说:“你明年就退休了,还去受那个罪干嘛,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有一个同事比较了解常新亚的家庭情况,出于对他的关心,对他说:“这事你要考虑好,你走了,家庭谁照顾,你家属身体不好,离不开你啊。”
常新亚的爱人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病魔缠身几十年,前些年才做的心脏外科手术,置换了两个心脏瓣膜,一直在家服药修养,定期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复查,身边确实离不开人照顾。他把要求下乡扶贫的事告诉了妻子,妻子思索了片刻,说了三句话:“你当年下放到农村,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熟悉农村情况,你有条件去;你单位符合要求的人不多,你应该去;我的身体你不用操心,我让女儿经常回来陪我,你放心去。”没想到妻子这么深明大义,常新亚还能说什么呢,义无反顾,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到颍东区口孜镇白园村赴任。
来到白园村,就是白园人
到白园村后,常新亚第一次参加贫困群众大会,他做了自我介绍:“我叫常新亚,来自阜阳市一职高,是来帮助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来到白园村,就是白园人,希望乡亲们不要把我当外人,如果大家记不住我的名字,就喊我老常吧”,从此,“老常”这个称呼在白园村不胫而走,成了老百姓口头最亲切的称呼。
抓紧熟悉村情、户情是常新亚面临的第一任务。到白园村短短一个月时间,一方面, 与区镇有关部门汇报思想,争取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与村“两委”成员和村民组长交流请教,摸清实情,加强入户走访,和乡亲们拉家常、交朋友,争取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他经常对队友说:“我们来到老百姓中间,要伸出手、俯下身、耐住性,只有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他来到贫苦户家里,主动伸出手嘘寒问暖,送去关心和问候,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遇到家庭状况差的,他总会多问上几句“现在生活怎么样”、“你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在与群众互动的过程中,他的真情逐渐被村民感知,一颗真心,也换回了群众对他的信任。不到二个月时间,年近花甲的常新亚迅速完成了角色的转变,完全融入白园村大家庭中去。村民把他当做贴心人,有什么困难和想法都会跟他讲,羊要产羔了、猪要下崽了、秋季种什么、中药材什么时候收等等,大事小事都想和他唠唠,他的手机几乎成了白园村的“热线电话”。他也从和大伙的交流当中,了解了许多情况,哪家最困难、哪家种田最拿手、村里的传统产业是什么、什么产业村民感兴趣、什么事情群众最有意见等等,收集了大量的意见建议,掌握了第一手扶贫资料,为“双包”帮扶单位精准帮扶创造了前提条件。
“只有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好,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好”
常新亚说:“我们是带着党和政府的嘱托来扶贫的,只有以真心、真情、真爱关心群众、帮助群众,才能在群众心中扎下根,只有把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好,我们的工作才算做好。”
究竟是什么问题导致了白园村的贫困,又能通过什么方法阻断贫困的继续?常新亚到村里工作后一直在探求这个问题的答案。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和老百姓交朋友,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农民家庭收入来源情况、村民的现实困难和期盼,晚上,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的有关政策,分析研究白园村的乡风民俗、人口结构、传统文化等村情,形成了自己的扶贫思路。
白园村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和因残,占半数以上,如果不能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后就会出现因病返贫,那么,脱贫攻坚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常新亚和他的队友们入户宣传“351”、“180”健康扶贫政策,为贫困户提供签约医生服务,为慢性病患者办理慢性病卡,联系残联有关人员为残疾人做伤残等级鉴定等等,目的就是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目前,白园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81户469人,办理慢性病卡178人。白园村李楼村贫困户武祥峰患肾功能衰竭症,常新亚和驻村工作队针对患者家庭的实际情况,安排多项举措增加家庭收入,多次登门看望,鼓励他提高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多方联系为其治疗提供方便,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使患者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目前,武祥峰的病情趋于稳定,他逢人便说:“要不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好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我的骨头早就沤成渣了。”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常新亚经常和村“两委”班子交流说,教育有保障、住房有保障、健康有保障是贫困户脱贫的基础,没有“三保障”,就不能脱贫,但仅有“三保障”是不能致富的。要想使白园村彻底甩掉贫困的帽子,发展稳定增收的产业是关键,产业扶贫才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和长久之计。
白园村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每年一麦一豆(或玉米),很少有种植其它经济作物的,一年下来,一亩地去掉耕种成本,只有500元到700元的收入,遇到旱涝灾害,收入更低。做好产业扶贫这篇文章,让土地发挥更好的效益,让农民在本土就能够挣到钱,这才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驻村工作队经过认真调研,认为白园村的土质适宜种植中草药板蓝根,板蓝根又名大青根,是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材,市场需求很大。工作队把这种想法和大伙一说,大家意见不一,一是怕没有技术,影响产量,二是怕没有销路,产生不了效益。工作队成员分别走村入户,广泛宣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联系有关人员跑销路、学技术,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为了调动贫困户种植大青根的积极性,常新亚回到单位,和领导班子一起研究探讨扶持白园村产业发展的良策,决定由学校拨付专款给白园村,购买大青根种子,免费送给贫困户种植,这一措施极大的调动了贫困户种植大青根的积极性,首次种植490.5亩,带动贫困户101户,户均增收1500元,目前大青根中草药种植已成为白元村特色产业。白园村陈庄自然村的贫困户王春贺,连续两年种植大青根,到秋末大青根收货的季节,高兴得合不拢嘴,说:“这两年种大青根让我多收入了几千元,加上现金奖补,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我不但脱了贫,还成了富裕户,真得感谢政府,感谢工作队啊!”
让村民实现带着孩子就业、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
为了让贫困户和其他村民能在本土就业,常新亚更是绞尽了脑汁。工作队入驻白园村不久,政府为白园村建设的扶贫车间已竣工,招商引资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上级限定时间完成招商任务,村支部书记武志敏愁的睡不好觉,对常新亚说:“你人脉广,想想办法为咱村招进一个企业吧。”常新亚答应说:“放心吧,我是白园村的第一书记,招商引资,造福一方,责无旁贷。”
话虽这样说,可做起来谈何容易。白园村位于口孜镇西北部,被称为口孜镇的西伯利亚,是口孜镇最偏僻的村落,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像样的企业不愿来,差点的企业我们不要,真是一个“难”啊。那些天,常新亚像着了魔似的,到处打电话、托关系、找门路,见了熟人就问有没有好的企业入驻白园村,一有机会就陪着笑脸、主动邀请人家实地考察。一次,天降暴雨,常新亚和他的队友开车来到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联系厂商。由于雨下的很大,路面形成积水,只能绕道颍河大坝行驶,不巧车又陷入泥坑里,两人一个开一个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车开了出来 ,常新亚对着镜子一照,简直就是个泥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引进了名优企业——香港丽达制衣公司。为了给工人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常新亚又协调单位出资对扶贫车间进行了升级改造,铺设了地板、吊了顶、建了生活设施。开业那天,村支部书记武志敏紧紧握着常新亚的手说:“你为白园村立了一大功,我代表白园村父老乡亲谢谢你。”常新亚看着宽敞明亮、整洁有序的厂房和兴高采烈的工人,激动的落下了热泪。如今,白园村扶贫工厂吸纳了38人务工,其中贫困家庭人口15人,一人务工,全家脱贫,白园村扶贫车间在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扶贫须扶志,脱贫要脱愚
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不少贫困户“因外扶而自立、因自强而脱贫”。但也有一些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少数人“越扶越懒”;有的适应贫困自在状态,听天由命、不思改变;有的争当贫困户,存在“贫困户优越感”,甚至把这种错误思想传导给接受帮扶的下一代。实践表明,扶贫须扶志,脱贫要脱愚。稳定脱贫,要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采取具体的措施变“输血”为“造血”,培育自立自强、脱贫光荣的意识。驻村工作队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注重把扶贫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利用入户走访、村民座谈、村民讲习所、村民小组大会等形式,宣传党的富民政策、讲解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常新亚经常说:“成为贫困户实属无奈,脱贫致富才光荣。”
魏刘庄的魏震是贫困户,这几年享受了不少扶贫政策,日子逐步好起来,每次来到他家,他都表示感谢之情,并希望这样的政策延续下去。发现魏震有这样的想法,常新亚经常登门和他谈心,对魏震说:“享受国家的扶贫政策,是脱贫摘帽的手段,勤劳致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的生活,才是目标。你儿子中专快毕业了,以后要成家立业,你愿意要他一直戴着贫困户的帽子吗?”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魏震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发了出来,带头发展种养殖业,很快摆脱了贫困,迈向了小康,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
白园村龙沟小学是村里唯一的一所公办小学,村里近200名农家子弟在这里就读,其中有一部分是贫困家庭子女。常新亚经常到龙沟小学和师生们交流,发现这里的硬件设施一流,但由于学校地理位置为偏僻,交通不便,很难留住优秀的教师,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看着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常新亚在想,这些孩子是白园村的未来和希望,只有把他们培养成社会有用之才,才能阻断隔绝白园村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常新亚和工作队研究,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发动社会力量为龙沟小学的孩子们捐书、捐款、捐物,去看望在那里就读的孩子们,给他们带去温暖、带去信心、带去希望。为提高学校老师的教学水平,常新亚回到一职高,精心挑选教师,不定期的到龙沟小学上示范课、公开课,送教下乡,并和龙沟小学的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陈庄的贫困户杨素美老人的孙子在龙钩小学读书,她对常新亚说:“孙子穿着新衣服、背着新书包回来,别提多高兴了,我一看就知道这是常书记又去学校慰问孩子们了。”
常新亚带领扶贫工作队入驻白园村,不知不觉已经近两年了,这段时间,常新亚和他的队友们见证了白园村的变迁,路修通了、沟塘清了、危房拆了、村部建成了、广场修好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更重要的是贫困人口的收入增加了、脱贫出列摘帽有希望了。常新亚因为成绩突出,被评为颍东区“最美扶贫人”,受到区委区政府的表彰。面对荣誉,常新亚很淡然,他只感觉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正如他在日记中写的那样:“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白园村是我的第二故乡,让白园村的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是使命,是责任,也是我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