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脱贫攻坚阜阳故事
2021-09-28 16:49:26

颍东区文明办来东方创作文学作品《承诺》——

讲好脱贫攻坚阜阳故事

本报记者 宋玉洁 通讯员 戚武奇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贫困户走上增收致富路。“想创作一部文学作品,表现广大党员干部带领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颍东区文明办的来东方创作的文学作品《承诺》于今年5月正式出版,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

  记录脱贫攻坚和农村变化
  “书中主人公陈锐的原型之一‘王锐’,是省财政厅下派到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的一位驻村扶贫干部。我每次到吴寨村,都能看到王锐来回奔波的身影,就连国庆节也坚守在吴寨,为村里的发展东奔西走。”来东方说,他长期与“陈锐”们一起工作,钦佩于他们的努力、奋斗、奉献,被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希望把他们的事迹用文学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历经四年七易其稿
  
2017年下半年,来东方开始创作《承诺》。
  3个月时间,只写了八九千字。“艺术源于生活,想动笔却写不出来,主要是因为缺乏原始素材积累。”
  想明白后,来东方没有强行创作。他停笔一年,走基层,下乡村,进车间,去看、去想、去记录,和村民、企业家、扶贫干部交流,在火热的生活和扶贫实践中,搜集鲜活的第一手素材。
  脱贫攻坚期间,担任颍东区文明办主任的来东方承担了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多项工作。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奋斗场面,各级领导干部身先士卒的担当精神,农村、农民发生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丰富了创作素材,增强了来东方文学创作的底气。
  2019年初,来东方再次拿起笔,继续创作《承诺》。由于积累了大量素材,这次动笔顺畅多了。每天下班后,来东方反复琢磨书中的情节、人物、语言,把主要写作时间集中在双休日。每个周六周日,来东方都会连续创作七八个小时,经常忘记吃饭。连续高强度创作,一度让来东方患上腰椎间盘突出。
  2019年底,完成8万字初稿后,来东方又花了近一年时间精心修改了7次。“修改的过程比较艰辛,要突破固有思维定势和写作章程。比如,原稿在描写情感方面比较单薄,我又重新整理素材,并阅读了《灿烂千阳》《遇到你之前》等作品,从中学习写作技巧,充实了章节内容。”2020年下半年,15万字的《承诺》一书终于成稿。

  千千万万个“陈锐”
  在《承诺》一书中,来东方绘就了一幅村级“脱贫攻坚全景施工图”,以典型事例诠释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书中主人公陈锐是一名扶贫干部。他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到群众家中摸实情、访真贫,掌握了马甫江、赵中、李善美、宁浩、兰恒山等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帮助他们制定脱贫措施,实施帮扶项目。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陈锐组织实施了刘寨村人居环境整治,改造了厕所、疏通了水系、建成了康复中心、群众文化休闲广场;带领群众开展土地复垦,建设光伏电站,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住进了现代化住宅小区,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出生在农村、生长在农村。看到近年来农村发生了这么大变化,真心感谢党和政府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安徽开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经理王钧说:“看了这本书,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意义,钦佩于扶贫干部锲而不舍、百折不悔的为民情怀,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自豪。”

上一页:不负韶华只争朝夕 下一页:要把日子过得更好——颍东区插花镇闸南村原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