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杂技:汗水浇灌的花朵
2021-08-25 15:59:21

四五米高的铁杆上,一名男孩双手支撑起全身的力量,倒立、颤抖着,再将力量集中于一手,慢慢放空另一手,随着动作缓慢地完成,这名单手站立高空的男孩脸上渗出豆大的汗珠,一滴滴掉落在地板上……

这是发生在阜阳市礼泉县杂技学校里的一幕。与这位男孩一样,此刻,数十位学员正在排练,空翻、单手倒立、转碟,一个个动作让人眼花缭乱。

“杂技从来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日常训练,是要下苦功夫的。”学校校长侯忠义年轻时出演高空节目“浪桥飞人”,杂技作为家学代代相传,无一不是从小苦练。

上世纪70年代,侯忠义的父亲创办迎仙马戏团,那是一段带着临泉杂技走四方的日子。“最多的时候马戏团有马12匹,演员104人,带着大棚到全国巡回演出,大棚能容纳3000多人。”侯忠义说,2008年,临泉被评为杂技之乡之后,他开始致力于培养杂技人才,2009年创办了临泉县杂技学校。

李帅兵是学校开办之初便来此学习的。“训练虽然很苦,但也让我收获很多,我比同龄人有更多的机会到处走走看看。”9年来,他相继去过美国、埃及等国家和我国的很多城市演出,开阔了眼界。说着,他又走上了软钢丝,一步步稳稳地开始太空漫步。

与李帅兵一样,正在练习晃圈的郑倩倩也是2009年来到学校。“小时候,大棚里经常有耍把戏的,我特别想去看。我有一个邻居是练杂技的,我从小就特别羡慕他。”后来有机会进入杂技学校,倩倩特别珍惜。

11岁开始学杂技的倩倩算起步较晚的,但因为打心里喜欢,所以进步很快。“我主要表演灯鼓、晃圈、转碟、转毯,现在还开始练柔术,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动作,通过努力,我都做到了。慢慢地,我发现挑战自己是一件让人很开心的事情。”倩倩说,父母觉得练杂技苦,不支持她,但她却乐得“吃苦”,“杂技对我来说不是职业,而是爱好,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地人喜欢上杂技。”

临泉人对杂技的热爱由来已久。临泉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中民介绍,临泉杂技诞生于西周,盛行于汉代,在明朝时期就有了影响深远的杂技班组。目前临泉杂技表演团体有数百个,从业人员达两万多人,每年临泉杂技从业人员演出收入超过5亿元人民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临泉的杂技表演团体遍布全中国,有杂技演出的地方,几乎都有临泉人的身影。”郑中民说,如今,临泉杂技的足迹已经遍布美国、埃及、泰国等。“临泉杂技,已经从以前的‘走四方’向‘走出国门’发展。”


上一页:临泉:改变落后面貌根在教育 下一页:生活有“面子” 更有幸福“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