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重点在末端,难点在基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群团共为、十户联治等工作机制,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服务精细化促基层治理常态化,走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与为民服务相结合的特色之路,着力提升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党建引领下好“一盘棋”
“社区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呐!现在,我们小区的水改好了、路修好了,车棚也重新建好了。”日前,记者来到西城街道解放社区,看到昔日私搭乱建、乱停乱放的小区,如今变得干净整洁,居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据了解,该社区所辖6个小区利用现有网络平台,由居民代表牵头成立日常交流微信群,并在群里开展“网上点单,线下服务”活动。居民在线上提出服务需求,由社区党组织在线下协调解决。目前,社区已帮助近200户居民解决各种生活难题,对小区车辆乱停乱放行为进行了集中整顿。
四中小区是一个老旧小区,小区内60户居民共用一个公共水表,由于水管老化,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水费偏高,小区居民对此意见大、怨言多。社区党组织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进行摸底排查,走访座谈分别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做到底子清、情况明之后,我们多次牵头召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开会,商议制定水改方案。”社区党总支书记闫玲玲告诉记者:“水改后,小区居民实行‘一表一户’,居民没意见了,大家的心也敞亮了。”
为有效服务群众,该社区还根据党员干部的特长,组建了基层治理、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4个特色党小组,设立5个党员示范岗,有效延伸党组织的服务“触角”。今年以来,该社区对四中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清淤150平方米,硬化路面200平方米,拆除违建15处,获得居民一致好评。
据闫玲玲介绍,近年来,该社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切实解决好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群团联动拧成“一股绳”
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东城街道刘黄社区充分发挥群众组织、社会组织等各方优势和共为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更广泛的服务,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我们社区,不论遇到什么麻烦事,都可以找‘七彩志愿服务队’帮忙。他们个个都很热心,而且服务项目多、服务范围广。”提起这个“志愿服务队”,刘黄社区居民孙女士翘起了大拇指。
“七彩志愿服务队”是刘黄社区志愿服务的一个特色品牌,由社区党员、小区物业人员、居民代表等390名志愿者组成。近年来,该社区依托“七彩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自治作用,不断激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热情,为社区治理注入“新鲜血液”,构建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格局。
“这几年,多亏了刘克的帮助,感谢他为我们所做的点点滴滴。”刘黄社区居民刘廷为老人激动地说。老人口中的刘克是一名军转干部,今年46岁,他自2012年底转业回来后,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与他住在同一栋楼的6楼住户刘廷为夫妇均已80多岁高龄,子女长年不在身边,老两口居住的是旧式楼房,没有安装电梯。日常出行特别是购买生活用品,对两位老人来说非常不便。刘克了解到情况后,主动提出每天帮老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一直坚持了8年时间。“每天的垃圾也是刘克帮助我们拿到楼下倒掉,他不在家就让他媳妇帮我们,这些年来天天如此,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感谢他才好!”刘廷为老人眼中含泪地说。
刘克是刘黄社区红色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这支服务队由社区与共建单位230名党员干部组成。服务队坚持“党员走到哪里,志愿服务就延伸到哪里”,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他们亮身份作表率、进社区解难题,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一种颜色代表一支队伍。在刘黄社区,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队还有6支,分别是橙色巾帼志愿服务队、黄色楼(户)长志愿服务队、绿色环保志愿服务队、青色青年志愿服务队、蓝色平安志愿服务队和紫色文艺志愿服务队,社区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七彩志愿服务队”。服务队根据社区实际状况,结合志愿者的专长,策划活动载体,丰富服务内容,尽力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倾力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自“七彩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共开展各类志愿活动210余场次,帮助居民解决各类实际困难150余件,受益群众达26000余人次。
“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为推进基层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更加注重把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服务群众常态化。”刘黄社区党支部书记刘继明深有感触地说。
十户联防织密“一张网”
“各位邻居,今天我们来学习《民法典》有关内容……”日前,颍南街道碾石社区东南户区的户长王永洲组织30名群众一起学习《民法典》。与此同时,碾石社区西北户区的户长王子伟趁着中午在家的人多,挨家挨户查看卫生状况,提醒居民保持院内外清洁卫生。“庭院卫生搞得很不错,要继续保持啊。”王子伟对一户居民笑着鼓励说。
为了让辖区内形成“邻里相亲,守望相助”的和谐关系,碾石社区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结合群众居住区域特点,以巷道为单位,划分户区,每十几户推选一名户长,大力推行“十户联防联保”机制,将城市管理网络延伸到最末端。
“自从有了户长,居民的急事有人问、难事有人管。户长热心、群众欢心、干部省心,一举多得啊!”碾石社区书记王守成对记者说,今年67岁的居民王永洲,周边群众都知道他,不仅仅因为他是户长,更因为他还是一名孝子。王永洲的父亲今年102岁,老人从年轻时身体就不太好,但在王永洲的精心照料下,老人身体逐渐好转,现在十分健康,平时脸色红润、笑口常开。
“老王的孝顺是出了名的,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大伙儿都很尊重他,我们愿意推选他当户长。”居民众口一词地说。
在碾石社区,有67名像王永洲一样的户长。他们是街坊邻里公认的“热心人”,不要分文报酬,义务为居民服务。罗时景是罗庄片区的户长,联系20户居民。自从选上了户长,他积极动员户区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定期组织清洁家园、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在他的带动下,巷道居民家家爱整洁、户户讲文明,他也被巷道居民推荐为“清洁家园的带头人”。“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我为户长,我也应带个头,做点力所能及的事。”罗时景说。
今年以来,碾石社区充分发挥67名户长的作用,收集居民意见建议14条,帮助居民解决难事13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0件。
如何让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我市探索出一条“党带群建、十户联治”的新路径,紧紧抓住党建“牛鼻子”,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在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基础上,同时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让群众真正看到了治理后的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这种机制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活力,也打通了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
据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划定户区10709个,推选户长10789名。各乡镇、街道开展户长培训403场次,组织户长开展便民服务活动2109场次,解决具体问题1244个,服务群众48274人次。
(孙海涛 王雨 陈慧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