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 绿色引领未来
2021-08-25 16:20:09

  “十三五”时期,界首走过了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综合实力取得历史性增长、创新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区域生产总值增幅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连续5年进入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前十,连续3年获安徽省政府“工业稳增长转型升级明显市”表彰,连续4年入选全省制造业“十强”、“十快”县(市),“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五个坚持”造就“界首样本”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疫情、汛情、世情”三重严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界首工业战疫情、保主体、抓创新、促发展、强动能,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向好、逆势上扬,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坚持党建引领,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党建工作细化为具体的发展抓手,在界首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政治生态的优化。据了解,界首政治生态的优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具体来看,如干部的精神状态良好,几大领导班子紧密团结,党委、政府与社会各界包括企业之间保持着良性互动。良好的政治生态催生优质的营商环境。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企业关注什么,营商环境重点就应该放在什么地方。从长远看,没有机制保障的效率,没有正确方向的效率,没有形成合力的效率,就不是企业需要的。


  坚持工业立市,优化资产配置。界首市政府坚持“工业立市”、“创新驱动”,在培育特色产业方面持续发力。位于界首田营的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凭借年产值超600亿元的特色产业,界首市成为“国家城市矿山基地”、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铅酸电池再制造、再生铝、再生塑料循环利用三大板块,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70%以上。近年来界首经济实现逆袭,当地主政者们也在任何场合都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


  坚持企业培育,发挥龙头牵引作用。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去年纳入阜阳市“13581”培育库企业14家,全年累计完成产值94亿元,增长15%,对全市产值贡献率达43.8%,对该市工业增长拉动作用明显。2020年全市产值超10亿元企业9家,其中超百亿企业1家,超50亿企业1家,超30亿企业1家,超亿元企业达129家。2020年完成“小升规”企业31家;实现“个转企”培育73家,增添了工业主体后备军储备。


  坚持项目带动,增添产业发展后劲。全年,界首以“产业项目建设年”“优良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树立“招商第一、项目为王”的理念,坚持“月月开工、季度观摩”,“红黄旗”项目考核机制,全面提升工业项目建设速度。全年实施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达36个,总投资184.8亿元,2020年投资29亿元。其中强旺集团、瑞琦塑胶、生宸源管材、云龙粮机、吉祥三宝高科、金吴塑业、创恒塑业、英标、超星、骆驼电池等建成投产。(下转B版)(上接A版)


  坚持平台打造,提升产业承载能力。统合分散的产业园区,构建界首高新区“159”空间发展格局,建立统一领导,统分结合,运转高效的领导机制,以国家高新区创建为引领,优化了产业发展平台。目前界首市共创建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成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全市拥有70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1家国家级服务中小企业示范平台,国家级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各1家,高新企业达到99家。


  “绿色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以来,界首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依托城市矿山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引领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界首先后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1个、绿色工厂7家、绿色设计产品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2个,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先进适用技术产品目录1个;省级绿色工厂6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体系。


  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界首市开展“四送一服”节能服务进园区活动,多次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绿色制造专题培训,把绿色制造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思想和行动中。以企业为主体,以标准为引领,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界首不断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企业将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和科研中,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开展清洁生产、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节能技术改造等,产业链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推动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界首市在铅酸蓄电池和再生铅行业实施重金属污染物削减行动,仅2016年实施的高风险污染物削减行动,年可从源头削减固废及铅渣等中的铅2150吨,年减少铅外排量417.9千克,年削减废气产生量326476.5万立方米。界首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用水大户企业实施节水改造,在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余热高效回收等。201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耗20.3万吨标煤,2019年降为12.4万吨标煤。


  不断创新绿色制造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界首突破了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在节煤、节电、余能回收利用等领域加大研发和示范力度。2015年以来,全市共有15个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列入安徽省工业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五个一百”推介目录先进技术目录,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大幅上涨,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余热发电、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铅、低压蒸汽机械增压、大极板电解、铅栅低温熔铸等先进技术改造,使再生铅生产综合能耗由目前的250千克标煤/吨铅降至100千克标煤/吨铅。


  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关停、转产“小散乱污”企业1000余家。推动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15年的0.5吨标煤降为2019年的0.186吨标煤。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进一步下降,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2.4立方米,2019年为29.3立方米,下降幅度53%。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仍是界首市的支柱产业,利用率稳步上升,工业循环经济产值由2015年的348.7亿元上升到2019年的475.3亿元。


  近年来,国家和省、市积极营造制度环境,鼓励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十三五”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标准,为企业进一步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模式提供保障。随着企业生产方式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方式也在不断绿色化、环保化,界首市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创新驱动”打造行业领跑者


  近日,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发布《关于2020年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拟认定名单公示》,全省十家,界首两家获批,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省铅蓄电池再制造创新中心、安徽省一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省铝基新材料创新中心榜上有名,目前阜阳市获批的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均为界首市企业创建。


  近年来,界首市以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力的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核心,以建立健全产学研协同机制为手段,汇聚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资源及优势,突出协同配合,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平台,全面提升我市制造业竞争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界首市着力抓好创新平台梯次培育,加快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平台综合能力,强化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平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创新平台实现更好更快更多发展。目前界首市共创建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建成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全市拥有70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1家国家级服务中小企业示范平台,国家级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各1家。


  扎实开展知识产权创造。界首市以全域创新理念为引领,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中心,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主线,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扎实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顺利跻身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中国创新百强县行列,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8个,获评全国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先进单位、全国专利系统先进集体,获批科技部“百城百园”行动计划,获得中央引导地方发展资金支持,累计获得国家级科技荣誉20余项。去年1-9月,申请专利2404件,居全省县域第五,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28件,居全省县域第二,授权专利1081件,居全省县域第五,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32件,居全省县域第四。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已达1059件,居全省县域第四,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3件,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建立科技创新工作体系。界首市以国家高新区的理念引领全市创新驱动发展,树立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意识。积极引导企业建立“五个一”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即拥有一个研发中心,一个研发团队,一定的研发投入,一个以上在研项目,一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单位,从而保证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中有机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的支撑。积极探索建立刚性引进与柔性引才并举机制,界首市设立了院士专家服务中心,聘请10位院士担任市科技发展顾问。依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界首凝聚高端技术开发人才300余名。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依托院士团队的技术支撑,从传统棉纺行业向功能性纺织新材料行业转型,在原来家纺产品的基础上,开发了抗菌防螨家纺产品、仿鹅绒结构高保暖絮片、防水透湿纳米纤维制品、可重复使用的PTFE多孔膜口罩等功能性纺织新材料产品,产品销售领域从原来的家纺领域拓展到军用特种纺织品、医疗器械等领域,成为行业“领跑者”。


  界首市将继续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围绕“双千双百、四区同创”目标,以“质·创”为发展的核心理念,着力打造“双创高地、产业新城”,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强化科技支撑作用,以创新引领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一页:颍上县召开脱贫攻坚基层基础提升工作部署会暨全县.. 下一页:界首这个村被媒体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