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第50个“世界环境日”,2021年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天,相关部门在人民广场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倡导市民朋友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共建美丽家园。
1958年开挖的界洪河,曾经是我市城区一条非常重要的行洪渠,兼具排涝灌溉等功能,滋润着两岸上万亩耕地。上世纪80年代末,这里还保持着碧水荡漾、水鸟成群的原生态景观,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界洪河的行洪功能逐渐弱化。90年代以后,城市道路将河道切割,河道也被淤泥和生活垃圾堵塞,昔日美丽的界洪河变成了一条臭水沟。
现在的界洪河,廊亭栈道、垂柳莲池、休闲广场,已经成为景观带,市民来这里休闲观光,仿佛置身江南水乡。这些变化始于2011年。
当年,市委市政府开始对界洪河综合环境进行治理,先后投入1.8亿元对3.6公里的河道、护坡和桥梁分别进行清淤、绿化和亮化、建设。治理融入了现代滨水城市的先进理念。被道路切割的河段,摇身一变成为色彩斑斓、大小不一的五彩湖;河岸两侧的护坡则种上了法桐、苦楝、红叶李、碧桃等乔木灌木,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经过综合治理后的界洪河,除具备行洪排涝、涵养水源等主要功能外,还成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也带动了东城的迅速发展。
昔日臭水沟,今日景观带。界洪河的变迁,为界首的发展做了很好的注释。
“十三五”以来,我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市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全面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优化环境监管方式方法,认真办理环境信访投诉。加强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环保综合治理机制、环保倒逼企业治污提升机制、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追责机制、环保联席会议制度、“河长制”“林长制”等,在我市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齐抓共管大格局。加大问题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持续解决。实施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持续强化执法震慑成效,持续巩固问题整改成果,加大环保投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力提升。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生态建设,生态环境服务保障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进一步夯实。
“十三五”期间,我市PM2.5浓度均值从67.5微克每立方米,降至48.9微克每立方米,下降27.6%。2020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27天,优良天数比例65.2%。2021年1-3月份,我市PM2.5浓度均值为67微克每立方米,与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14.1%,完成生态环境部下达的一季度PM2.5浓度A均值小于80微克的目标任务。截至2021年6月4日,我市PM2.5浓度均值56微克每立方米,与2020年同期相比下降12.5%,优良天数109天,优良天数比例71.2%。
(卢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