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防融合界首模式 构建卫生健康新格局
2021-08-25 16:36:36

  市人民医院在医共体建设实践中主动作为,从以“疾病诊疗”为主转变为“疾病诊疗+健康管理”模式,打造一院四区一中心(医疗院区、康复院区、妇儿院区、医养院区和全民健康管理中心)的新格局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那么,该院是如何在打造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呢?医防融合的模式又是如何落地的呢?


  在众多的医改模式中,界首模式声名鹊起,曾被外界誉为医改“小岗村”。7月17日,在苏州举办的中国县域健康大会上,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学武为大家分享了打造健康界首新格局的相关经验。


  抓两头促中间


  打造紧密型医共体


  市人民医院紧密型医共体下辖12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3家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共体的管理框架为一房两办十三中心。


  该院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关键在于抓两头,促中间,一手抓牵头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基层村卫生室建设,促进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通过人财物的倾力帮扶、资源下沉以及一体化信息化、等级医院与专科的建设夯实紧密型医共体结构。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医共体卫生院自2015年至2020年间乡镇医疗收入、门诊人次、住院人数、手术人数以及工作人员人均年收入均有很大提升。其中,泉阳中心卫生院的妇产科、儿科、外科被评为安徽省基层卫生院特色专科;东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西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安徽省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等级建设方面,泉阳、光武、陶庙三家中心卫生院通过一甲复审,泉阳中心卫生院顺利晋升为二级综合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推进健康服务链向上下游延伸


  打通医防融合“堵塞区”


  市人民医院从职责融合、资金融合、服务融合、信息融合四方面入手打造“医防融合”新模式,在医共体框架下带动医共体单位共同发展,对医共体单位实现人、财、物全面帮扶,推进健康服务链向上、下游延伸。从上游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到中游的疾病诊疗再到下游的康复、照护、养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打通医防融合的“堵塞区”。


  通过组建12支健康服务队,开展1+1+1的团队服务,慢病智能管理,将医保资金切出一部分前置用作履约服务费,将医疗资金转变为防病成本等方式,打破信息孤岛,建立互联互通,使上下级医疗机构的诊疗信息互通互享,保证了患者诊疗信息的连续性,实现公共卫生信息与医疗信息有机融合,既丰富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也提升了医疗服务效率。


  医防融合的医改模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市人民医院的“信息化支撑下的医防融合”专题文章在中国数字医学杂志发表,由副院长张学武和清华大学周生来教授联合撰写的特约文章“调动医保,破解医防’两张皮’”在中国卫生杂志社发表。第六届中国县域卫生发展论坛“县域医疗榜样力量”的系列评选中,市人民医院被选为县域医共体模范,市人民医院服务于细节、改善于点滴、创新于管理,健康界首新格局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安伟)


  链接:


  界首市人民医院始建于1950年,是一家三级综合医院。编制床位1200张,在岗员工1594人,高级职称105人(正高13人),中级职称411人。拥有国家级、省级学会常委、委员37人,市级学会副主任委员11人、常委、委员54人。全国肝病咨询专家3名,阜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阜阳市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4人。


  该院分为一院四区一中心(三个在建),以全民健康管理服务中心为核心,分四区展开相关医疗服务,西院区为康复中心、东院区为医疗中心、北院区为医养结合中心和妇儿医学中心。两个主院区占地132亩,总建筑面积13.9万平方米,门诊量65.725万人次,出院病人5.174万人次,手术台次1.565万例,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肝胆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全国医联体探路先锋,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以及2017年医院管理创新新锐。


  该院紧密型医共体由界首市人民医院党委、医院行政班子统领,下设一房两办十三中心,分别是:医共体中心药房、医共体办公室、医共体绩效考核办公室、医共体人力资源发展中心、医共体财务核算中心、医共体审计中心、医共体医保资金结算中心、医共体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中心、医共体公共卫生指导中心、医共体医学影像中心、医共体医学检验中心、医共体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医共体医防融合指导中心、医共体信息管理中心、后区后勤服务中心、医共体消毒供应中心。


上一页:厚植成长“沃土”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 下一页:“三治”融合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