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红似火群众采摘忙
汽车行驶在前往舒庄镇大鲁村的道路上,笔者透过车窗望去,一望无际的田野里,碧绿的麦苗、火红的小辣椒、拳头大的瓜蒌和密密麻麻的桃树林……让人目不暇接。舒庄镇镇长赵达标介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镇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十大工程”优势,着力增加群众经济收入,同时,积极做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群众和种粮大户规模种植高效经济作物,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经过10多分钟行驶,我们来到大鲁村蒋洪启家庭农场,放眼望去,几十个白色蔬菜大棚连成一片。走进大棚,舒庄镇党委书记郎瑞和正在干活的群众亲切交谈,关心地问他们干活累不累,一天能挣到多少工钱,生活有什么困难。群众听了一个个心里热乎乎的,他们高兴地说:“俺们在这里干活不累,平时只是给蔬菜拔拔草、浇浇水、打打药,眼下正是辣椒收获的季节,每天的任务是采摘辣椒,工资一天30元,生活上没有困难。”
今年蒋洪启家庭农场种植的100多亩辣椒喜获丰收,每颗枝头上结满了大拇指般粗的红辣椒。据正在干活的申美英讲,在这里务工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分别来自大鲁庄、小陈庄、舒庄、大闫庄和后大湾5个村,她们由于年龄大不能外出打工,平时在家除了带孙子没有啥事干,镇村干部就动员她们到家庭农场里干活。由于蒋洪启两口子人心眼好,工钱给得也合理,所以来这里干活的人很多,农忙时多达四五十多人。正在采摘辣椒的陈素兰告诉笔者,来这里干活一天能挣30元,比在家里闲着强,再说自己手中有了钱,一来可以补贴家里,二来平时零花钱就不用向孩子要了,同时又活动了筋骨。
蒋洪启家庭农场创办于2013年,蒋洪启本人以前在窑厂做工,每年收入大约8000多元,后来窑厂被取缔,他就回乡承包土地种植小麦、玉米,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近年来,他在舒庄镇党委政府引导下,改种经济效益高的大棚蔬菜。据他本人介绍,刚开始,他租赁土地只有几十亩,现已扩大到170亩,建有蔬菜大棚60多座,一年春秋两季主要种植西瓜和辣椒。“西瓜开春种5月份上市,每亩平均收入3000多元,到了7月份西瓜收后紧接着种辣椒,辣椒生长周期短,到8月、9月、11月份各采摘一次。一到辣椒上市时,阜南客商不请自到,有多少要多少,供不应求。每亩平均可采摘辣椒1500斤,按市场价每斤2.50元,去掉生产成本和人工工资,一年下来可收入20多万元。”蒋洪启说。
机器轰鸣响致富有希望
紧靠大鲁村委会的西侧,有一坐新建的扶贫就业车间,建筑面积大约两三百平方米,里面摆放着10多台车床,几位工人各自忙着手中的活。虽然规模不大,人员不多,但是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凡是路过此处的人都能听到从厂房里传来的机器轰鸣声。据舒庄镇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大鲁村今年是脱贫出列村,辖10个自然村,5950人,耕地面积只有4800亩,人均不足1亩,群众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经商做生意。2014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25户474人,目前通过精准扶贫,已脱贫125户262人。为确保该村顺利脱贫出列,镇党委、政府在带领群众做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号召在外有志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大鲁村扶贫就业车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成的。
正说着,扶贫就业车间的技术员杨敬飞走了过来,他以前在上海一家轴承厂工作,今年他和几位同乡回村创业,到扶贫车间当了技术员。“目前扶贫就业车间已投入30多万元,购置了10多台机器,主要加工轴承中的毛坯圈,虽然说刚开始干还没有产生经济效益,但根据以往的经验,经济效益一定很好,更主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创业,吸收村里许多贫困群众到这里上班,脱贫致富是很有希望的。”杨敬飞说。
近年来,大鲁村积极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工作,同时依托光伏发电、扶贫车间、大户带动、产业种植和产业养殖等一系列扶贫政策,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据大鲁村书记闫士坤介绍,目前该村已建成60千瓦光伏发电站两座,在利益分配方面,从全村贫困户中挑选出53户,其中20户为户级贫困户,每户受益1100元;33户为村级贫困户,每人60元。
扶贫先扶智乡风大变样
“过去,群众办红白事都有个攀比心。比如你家孩子结婚待20桌客,那么俺家孩子结婚就要待30桌,甚至40桌或50桌客,不然脸上无光,在老少爷们跟前没有面子。”闫士坤告诉笔者,自从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规定今后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一律在村便民大礼堂办理,随礼不得超过50元,待客不得超过10桌,每桌上菜不得超过10个,用车不得超过10辆,既不给家庭增添经济负担,同时又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孝敬父母身上,这样做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为进一步破除封建陋习,倡导文明新风,大鲁村干部认为“扶贫先扶智”,首先从扭转群众思想观念入手,以文明乡村创建为载体,在全村范围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一系列民俗改革活动,经过一年多的长效管理,该村率先在舒庄镇建立“四会一约”制度,移风易俗工作初见成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鲁村首先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时,不发喜帖,不燃放烟花爆竹,不办升学宴、满月宴、参军宴等,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带动作用,以此增强群众的节俭意识,远离不良习俗。其次强化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单、绘制文化墙、设立微信群、开展志愿服务、开设道德讲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移风易俗新风尚,形成“人人都是宣传员”的浓厚氛围,掀起全民参与的热潮。该村还通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最俭婚礼”等评选活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抵制陈规陋习成为群众的文化认知和内在诉求。同时健全“四会一约”制度,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修订村规民约;村两委干部和“四会”组织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责任主体事前介入,主动作为。比如红白理事会,得知村民要办红白喜事时,主动上门服务,和村民一同商议办事的有关事宜,通过算账、对比,引导群众用新事新办来替代大操大办。
目前,大鲁村的移风易俗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文明新风成为该村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强劲的精神动力。
(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