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南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
2021-08-27 10:20:26

摘要: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不仅国民经济有了稳步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与转型升级。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灿烂的成绩,得益于共产党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民族振兴的理论指导,其中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天行有常”“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者爱人”等重要思想理念。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新时代发展形势结合,具备伟大的开创意义。因此缘故,本文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统生态文化;哲学思考

 

前言:事实上,早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工作布局之中,逐步形成了“五位一体”工作思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之后,又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语与新时代坚持的方针指引做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的重大工作部署。可以说,生态文明思想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仪式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如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相关工作实践,分别从“天人合一”到绿色发展理念、天行有常到协调发展理念、“仁者爱人”到共享发展理念、“道法自然”到生态治理保护四个大方面为切入点,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

一、从“天人合一”到绿色发展理念

客观而言,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思想文化,融合了无数古代先哲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给后代留下了“天行有常”“仁者爱人”“道法自然”等较为传统的生态智慧。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我们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了一整套丰富的生态智慧”。例如“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这类经典诗句,就蕴含了深刻而质朴的自然观,至今都给无数人以人生警示与启迪。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生态智慧,不仅是当前时代建设精神文明的现实路径,更是生态文化觉醒的必由之路。而且,中国古代很多哲学家都曾经思考过关于“天”与“人”之间的联系,在此类问题中的“天”并不是迷信思想,泛指的其实是自然界;而其中的“人”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发展,主要是指整个人类社会。探索这类问题的本质目的,是为了通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内部联系,衍生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基本思想,让人鱼自然和谐共生,相辅相成。事实上,“天人合一”思想最早发源于《周易》,之后历经先秦诸子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一套思想体系。在《庄子》中有提到“无受天损益,无受人益难.无始而非卒也,天与人一也”,最终明确了“天”与“人”应为一体,这样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

在经过几次重大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早期有人认为人类才是主宰自然界的主体,自然界中包含的各类能源本就该为人类服务。但是历经多个时代的发展与演变,很多学者开始反思此类对待自然界的做法的合理性,最终发现其中存在很多弊病,比如各类有限自然界中含有不可再生资源,当这些资源耗尽之后,人类后代将何去何从?在《只有一个地球》《寂静的春天》等经典著作中,作者背后的用意其实都反映了当前生态环境恶化之后将会引发的恶性循环,社会大众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为未来发展感到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指出:“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是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羡慕的地方,但是也必须看到长期经济发展背后暗藏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正逐步成为发展短板,也成为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历经几十年的沧桑巨变,经济发展背后的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不及时政治,势必将对制约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要试图去征服老天爷,要做到人鱼自然和谐,天人合一。”因为只有先对自然界怀揣敬畏之心,才能够真正的做到“天人合一”,正确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真心实意的去保护自然。所以说,生态环境问题到头来都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发展。对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性思考,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将发展思路进行深度转变,让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之间共同发展,两者之间必须形成紧密的联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备更加宏观的长远视角,超越了传统生态智慧,并且在“天人合一”基础上帮助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了人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里与自然界存在的矛盾,指出矛盾本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只有人与自然之间达成和谐,才能将传统生态智慧理念形式转变成实实在在的现实发展路径。

二、从“天行有常”到协调发展理念

在《荀子·天论》的内容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此部分内容其实体现了中古古人对自然运行规律的崇拜与尊重,亦是对自然界运行规律最为质朴的认知。习近平曾经在2016年在青海考察,当时就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当自然界中某一特定因素被破坏了平衡性,那么势必会对人类产生反噬作用,正是这一法则的制约性,才告诫人类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融合“天行有常”的思维。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史料中记载了有关丝绸之路、河西走廊等地带原本水草丰美,但是由于过度毁林开荒,最终导致生态平衡遭受到破坏。古今中外这些惨痛教训,一定要认真汲取,决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出现重犯!

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必须关注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发展,将发展理念进行协调,要将此理念自上而下的进行渗透与贯彻。习近平正是因为充分认识到了自然运行规律,提出了山、水、林、田、湖本是生命共同体,田的命脉在于水,水的命脉则在于山,以此类推又可衍生出“金木水火土、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此生生不息,无线循环。以“天行有常”作为基础,延伸到协调发展理念。习近平针对“天行有常”的深刻认知,逐步对自然规律有了更为宏观的认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挖掘,将自然要素之中蕴含的各类联系加以利用,以此达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将自然规律掌握清晰,并将其应用到全局之中,以整体性思维来推进全国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三、从“仁者爱人”到共享发展理念

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孟子,很早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重要思想。其中的“仁”作为个人,追求的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仁”的具体体现则在《论语·雍也》中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思想之中的“仁者爱人”并不是单一针对人类社会,同时也包括对自然界的一种珍惜,以及对周边人事物抱有仁爱之心。作为国际社会上始终坚持“仁爱”的大国,中国一直将其作为一种使命担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中国早已找到了贴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思路与丰硕成果。常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中国人民一直愿意怀揣“仁者爱人”的共享发展思想,在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立足带动其他国家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传统“仁爱”思想基础上,以国际视角来看待生态保护问题,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的问答》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造成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未来中国将建立规模为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以此来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体现了对身边人事物的博爱之情与共享理念,更体现了中国对于全世界发出的真切关爱,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还不断为全世界其他国家持续做出卓越贡献。

四、从“道法自然”到生态治理保护

古代先哲老子在他的巨著《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思想其实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自然界规律的客观把我与敬畏,与道家思想不同的是,儒家思想更为注重细微处的自然规律论证。例如《孟子·梁惠王》中的内容:“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可以看出,生态问题始终是党中央非常关系的重点问题。

习近平立足中国当前发展局势,不断强调着生态环境方面的保护问题,提出了制度必须依靠法治思想,必须有一整套完善且系统化的生态治理制度与法治建设框架,这样才能确保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此,中共中央还特意出台了许多对应的国家政策,目前已经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官员考核标准,同时还构建了严谨的追责制度、入海污染总量控制制度以及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通过生态法治建设,确立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工作格局。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道法自然”这类哲学思想正不断渗透到党中央各级干部,同时还延伸出了根据时代特征的贤明发展理念。经过相关部门的大力宣导与推广,人民群众也开始接受教化,让生态治理保护从法律、制度两方面进行猛力推进,逐步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变为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确保全国人民从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一致,自上而下的共同投身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结合了笔者自身多年来相关工作实践,分别从“天人合一”到绿色发展理念、天行有常到协调发展理念、“仁者爱人”到共享发展理念、“道法自然”到生态治理保护四个大方面为切入点,探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哲学思考。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势必将越来越多元化、创新化,如若一味注重利益相关的问题,忽略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自然哲思,势必将在未来某个节点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各级部门应该深如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将其渗透到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进行推广建设,才能早日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民族梦想。

参考文献:

[1]刘纯明,余成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五维逻辑[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7(4):77-82.

[2]张藜萱;欧阳海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创新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 (05):33-134.

[3]朱玉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三个维度解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0,11 (07):16-19.

[4]吴玉明;汤海丽.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认识基础及价值意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0,41 (07):5-8.

[5]陈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理论与实践逻辑[J].财经问题研究,2020(5):13-21.


上一页:阜南县域医共体改革调研报告 下一页:阜南县:聚焦重点 精准脱贫——蒙洪洼地区脱贫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