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了产业,脱贫更有保障;贫困户有了工作,生活更加幸福,日子越来越有奔头……7月2日,记者在颍东区吕寨村阜阳市紫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看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为当地贫困户带来生活新气象。
“几年前,扶贫干部介绍我到基地来干活,一干四五年,伴随着基地的发展我们家也实现了脱贫。”上午10点多钟,脱贫户杨福贤正忙着和工友们打包一箱箱长寿花,之后花儿将装车发往上海。
杨福贤年近七旬,老伴患有脑血栓,需要长期服药,家里还有9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照顾。
2014年,吕寨村引进了绿色生态农业项目——阜阳紫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托起了包括杨福贤在内的当地百余家庭的增收希望。当年,阜阳市紫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潘志超陆续在颍东区新华街道办事处流转土地1000多亩,陆续建成先进温室大棚10万平方米,从事现代农业技术开发,蔬果、花卉种植销售。
“我是基地的老员工了,可以说看着基地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杨福贤笑着说,从基地建大棚开始他就在这里打零工了,一天70块钱。如果老伴身体好还能来帮忙,干些浇花、施肥、打包装箱的轻体力活,两个人月收入多的时候能拿到3000多元。再加上土地租金和项目分红,年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依托基地产业带动,2018年,杨福贤一家顺利实现脱贫。憧憬着未来的好生活,老杨又笑了起来。
“2010年我们在北京大兴那边学习花卉种植技术,看着家里环境一天天变好,我为啥不回到家乡创业呢?”阜阳市紫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晓哲告诉记者,2015年回来之后,他经过朋友的介绍来到阜阳市紫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长寿花4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年营业额达600万元。仅他的大棚里,就解决了像老杨一样年龄偏大的贫困户15人就业问题。
“我承包了8个大棚50多亩地,棚里的菊花正在采收。菊花是秋天开花,但我们通过光照、温度,让它们一年四季都开花。”阜阳市紫青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包户王英丞说,产品出口韩国日本,每株1.5元左右,8个棚年产值800万元左右。
“我们园区所在地吕寨村,是国家级贫困村,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紫青农业负责人潘志超介绍,建园之初,他们运用扶贫小额贷款模式,动员新华街道、插花镇辖区13个行政村212名贫困户,每户入股4-5万元,筹集资金1000万元,建设1.2万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租赁给企业经营管理,租金70万元,专项用于帮扶贫困户脱贫。
与此同时,紫青农业争取颍东区农业农村局特色种养业项目资金450万元,为750名贫困户每人每年分红480元。吕寨村入股300万元,用于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6.7万元,专项用于精准扶贫。
“花卉产业用工劳动强度不大,很适合50到70岁的贫困户。目前,园区吸纳长期务工贫困户30余人,不定期务工人员近百人。除了提供就业岗位,自2018年起,还为30名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每人每年帮扶2000元。”潘志超说,脱贫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将通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带领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