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过后的吴寨居委会,牡丹芍药次第盛开、道路笔直纵横、新村整洁靓丽……2014年省财政厅定点帮扶以来,吴寨变化令人惊叹,党总支书记尹纯勇说:“用翻天覆地变化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守初心担使命 精准帮扶
吴寨居委会位于阜阳市颍东区东郊,原是国家级贫困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84户、720人,贫困发生率达16.74%。 6年间,省财政厅党组始终把“双包”帮扶挂心间,厅党组书记、厅长罗建国37次到村走访,班子成员带头到村调研71次,指导落实精准扶贫,关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 先后选派2批4名优秀干部,组建扶贫工作队,吃住在村、驻村帮扶,他们以沈浩、黄文秀等典型为榜样,用智慧和奉献,助力脱贫攻坚。
坚持志智双扶,组织百名党员干部结对百户贫困户的“双百”帮扶活动,到户走访、帮扶、慰问近1000人次。 兴产业带农户 土里生金 把握产业关键,驻村工作队走出去“问计”,请进来“把脉”,把耕地“聚”到吴寨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对外发包经营,引入12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三变”改革。 占地300亩的瓦大朝阳农场,订单生产,市场稳定,疫情期间新建温棚6个、逆势扩产。700亩油牡丹基地,又套种了山核桃,效益将再提高。草莓基地的新品“白玉公主”,刚上市就销售一空。丰海农庄温棚里,水蜜桃果蕾满枝,工人们正忙着追肥。12家企业,流转土地6000多亩,带动本地就业300多人、贫困户入股158户。地还是那些地,但现在是“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拿“租金”、务工就业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年度收益得“现金”。
驻村工作队还鼓励村集体盘活存量资金,与阜阳市盛强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同探索“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发展养牛产业、带动就业。
村里有了“当家”产业,2017年吴寨实现了“村出列”。集体经济也由“空壳村”累计壮大到2019年的208万元,从“一无所有”实现“百万拥有”。
保就业促增收 勤劳脱贫
2020年初,受突然袭来的疫情影响,全村242名贫困劳动力超过一半未能按时返岗或就地就业,至少影响1个月务工收入。这是驻村工作队带领镇村干部逐家挨户摸排出的底数。
“把贫困劳动力上岗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是省财政厅党组交给驻村工作队的硬任务。
贫困户张玉林,丈夫常年外出打工,她被正在上学的一双儿女“拴”在家。驻村工作队推荐她到村里公益岗位务工,负责光伏板的维护管理。“每月保底工资640元,按时记工、多劳多得,顾家、挣钱两不误。”像张玉林这样通过公益岗位就业的贫困户有65个。
通过开展送您上岗、推介本地企业用工、支持带贫企业扩产扩能、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四个一批”活动,242名贫困劳动力、全部上岗!他们用双手创造着更加幸福的生活。
随着一系列就业帮扶举措的落地,吴寨人均纯收入实现“六连增”,2019年达到19908元,是2014年的2.7倍。
重历练敢担当 砥砺前行 通过共同努力,吴寨累计减贫278户709人,贫困发生率由16.74%下降到0.25%。昔日贫困村,如今是全国文明村镇、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变的是村貌,不变的是真情。青年干部王锐作为第六批选派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于2014年10月最先驻村。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旧村部一间小屋,工作生活“两用”,洗漱烧饭很不方便,冬天遇到大雪封路只好啃干馍、吃泡面。 2017年4月,刘群作为第七批选派干部接过帮扶“接力棒”。“条件好多了”,但驻村工作队依然是一个提包、一顶草帽的入户走访“标配”;忙起来时,一杯水、一个馍、辣椒酱戳一戳,就是一顿饭。 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他带领副队长王宇昊、扶贫专干张家夺及时返村、全员到岗。从脱贫一线到抗疫一线,他们坚守2个多月,走村入户问需求、精细核实收入变化,做好“一村一策”、“一户一案”精准帮扶。17户排查监测的未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和老少病残孤等困难群体,“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得到保证,贫困劳动力全员上岗、驻村企业及时复工复产,他们用实际行动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从到吴寨的那天起,17个自然庄、19个村民组,就是家了;近5000村民,就是亲人了”。正是这样的情怀,省财政厅驻吴寨村扶贫工作队被评为省属单位脱贫攻坚先进集体。4名队员也受到国家、省、市、区等各级表彰。 近日,省政府发布公告,包括颍东区在内的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站在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省财政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站岗冲刺、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