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程,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2021-10-19 11:20:47

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程,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颍东区教育局

  (2021年1月8日)

  

  2013年以来,颍东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各项教育扶贫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以强化控辍保学措施、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主要举措,大大提升基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为实现颍东区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扶贫、扶智、脱贫的目标保驾护航,增添内在驱动力。

  一、基本情况

  我区2014年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评估认定,是阜阳市首批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县区。根据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先后出台《颍东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规划》《颍东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工作,拟于第二阶段(2023-2030年)中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评估认定。

  2013年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控辍保学工作,不断强化责任、措施、机制保障,依法抓好工作落实,努力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成效显著,无学生因贫因疫辍学,累计劝返返校入学儿童104人,实现了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零辍学。全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2.40%,义务教育巩固率97.0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25%。

  二、主要做法

  (一)优质均衡发展进展情况

  根据规划实施方案,颍东区在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放在全区中小学校办学内涵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颍东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与全区教育十三五事业规划相结合。不断强化政府责任,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合理优化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关注特殊群体,推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地区、薄弱环节倾斜,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适时进行督导,稳步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2020年,资源配置和政府保障程度等22项关键指标完成年度规划任务;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均衡差异系数小学0.291、初中0.241;优质均衡差异系数小学0.533,初中0.522,相比2019年略有降低。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区域教育水平实现了整体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强化保障,依法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1. 区政府成立了控辍保学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强化对控辍保学工作的领导,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严格执行控辍保学“双线”“四包”责任制,不断加强控辍保学工作。

   2. 加大控辍保学宣传。各学校利用宣传栏、标语和广播等进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下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致家长的一封信》,营造适龄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氛围。

  3. 强化控辍保学措施。一是将“控辍保学”工作列入乡镇政府督政考核内容,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纳入区教育局开学工作检查和年终督导考核内容。二是学校建立完善学籍档案,规范学籍管理,学生变动严格履行变动手续,对变动情况做到数字准确、去向清楚、手续完备。三是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未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采取依法治辍、以情劝学、以资助学等措施,利用《安徽省学籍管理系统》劝返结合,动态监控学生动向。四是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学生辍学返校情况,并积极配合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做好疑似辍学学生摸排工作,共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确保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依法保障每个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内涵,避免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办学行为,注重学校内涵发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能够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与挖掘潜能,因材施教。引导教师耐心细致、体贴入微做好个别学习有差距、思想有问题、行为有失范、家庭有困难学生的感化、转化工作,实现依法治辍和以德治辍有机结合,不断增强学校和教师的感召力、吸引力;对因漠视、冷落、嘲讽等导致学生辍学地教师严肃处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多关心、帮助、鼓励后进生、辍返生、易辍生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消除因厌学而辍学的现象。

  5. 建立健全 “教师关心关爱”、“送教上门”、“劝返复学”、“动态监测”工作制度。因地因校制宜,把对学习困难学生、思想心理有问题学生的帮扶转化作为控辍保学的重点任务,着力消除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现象。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家庭情况和思想心理状况,加大帮扶力度,不断提升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性和获得感。

  6.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强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保障。我区要求各学校要针对不同类别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实际需求,采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保障残疾儿童少年能够接受义务教育。按照《关于印发颍东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通知》(颍东政办秘【2017】73号)文件要求,截止到2020年在16所中小学建设了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保障全区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根据“支持有条件的儿童福利机构办好特教班或特殊教育学校”的有关规定,拟利用我区社会儿童福利院教育资源筹建颍东区特殊教育学校,规划特教班级6个。根据《安徽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解决义务教育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成立了颍东区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因身体原因无法正常到校上课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评估认定并作出入学安置建议。截至目前已经开展评估认定3次,参加评估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173人,按照残疾儿童、儿童“一人一案”的要求,确保每一个有就学意愿的残疾儿童都有学上、能上学。

  (三)统筹教育均衡发展,提升整体水平。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的意见》精神,我局编制了“双基”教育类项目44个,总投资金投入10114万元,其中2018年实施设备购置类项目21个,投入资金6163万元。2019年实施设备购置类项目23个,中标金额3951万元,为辖区学校配备图书、多媒体设备、计算机网络机房、计算机等设备。

  2013-2020年,我区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共利用“改薄”资金7632万元,为148所学校配备配齐音乐、体育、美术、卫生器材;生均藏书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全区每所小学建有科学实验室、初中建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并按省颁标准配齐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按照国家20项底线要求的6项指标均超过底线要求。2018年以来,颍东区以强化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抓手,通过实施“薄改”、“校舍维修”、“学期教育行动”、“双基”、“义务教育能力与提升”等项目,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极大助力全区整体区域性脱贫。尤其是2013年进入精准扶贫阶段之后,全区累计向偏远薄弱农村学校实施项目285个,惠及学校330所(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48亿元,使全区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颍东区2013--2020年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情况一览表

年度

项目数

涉及项目学校数

资金(万元)

备注

2013

31

39

3556.55


2014

18

19

2086.135


2015

37

34

4574.8778


2016

51

50

6538.2051


2017

37

57

4560.1108


2018

36

39

9905.14


2019

45

59

11305.54


2020

30

33

2274.1433


合计

285

330

44800.7



  坚持把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放在重中之重。先后提升改造或扩建了袁寨镇临颍中学、袁寨镇北照小学、口孜镇汪庙中学、杨楼孜镇董庄小学、新乌江镇第二小学、老庙镇公平学校、老庙镇和寨学校、枣庄镇王庄学校、正午镇遵化学校、插花镇杨桥小学、新华李洼学校等2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以及插二区瓦房小学、插一区姚牌坊小学、老营小学、张寨小学、口孜白屯小学、枣庄镇刘寨小学和老庙郭湖小学、杨楼张岗小学、杨大庄教学点等3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

  针对一些学校存在无运动场地以及教学用房不足等问题,下大力气予以解决,坚决兜住办学底线。先后建成了冉庙乡中心学校操场、插一区中心校操场、新华中心学校操场、插花镇杨桥小学操场、老庙中心学校操场、插花中学操场等,建成了口孜镇蒋庄小学综合楼、枣庄镇王庄幼儿园教学楼、枣庄镇中心教学楼、正午遵化学校综合楼等一大批教学用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精准扶贫以来,全区农村学校新增教学教辅用房及其附属工程面积达30多万平方。通过新建、扩建、改造提升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全区学校基础设施在决战脱贫期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教育教学环境和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满足,特别是解决了许多年想解决一些农村学校多年无运动场地等现实问题,有力提升了全区农村学校办学形象。

  通过精准扶贫和决战决胜攻坚实施教育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全区教育基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扩大了学前教育资源,提高了公办幼儿园在园比例;巩固提高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校舍安全隐患得到进一步消除,校园形象进一步提升,校园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人民群众满意度较高,社会反响较好,师生身心更加健康,幸福感更强。

  (四)落实待遇保障,提升师资水平。

  1. 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鼓励教育人才扎根基层岗位。颍东区为鼓励扎根在农村偏远学校教师,在全区中小学教师职称岗位相应总量内,凡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25年且距退休不满5年的乡村教师,符合晋升一级教师、高级教师职称申报条件的,或者教龄满30年、有高级教师职称资格而未聘任的城镇教师,本人自愿到乡村支教3年以上的,可不受学校岗位职数限制。

  2. 严格执行国家政策,落实教师补助政策。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我区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聚焦全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突出问题,定向施策,精准发力,在乡镇工作补贴、艰苦学校津贴、教育教学奖励方面对我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师进行倾斜,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和地位,不断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初步形成“招得来、下得去、留得住、流得动、教得好”的局面,为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乐于奉献、服务乡村的教师队伍,依法依规做好我区教育系统教职工工资待遇工作。

  3. 均衡城乡师资,扎实做好乡村教师补充工作。一是建立乡村教师灵活补充机制。2013年招聘乡村教师295人,2015年招聘乡村教师146人,2018年以来招聘乡村教师392人。为解决因教师正常流动、自然减员等客观因素造成的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颍东区启动了政府购买服务招募派遣制幼师,招聘编外幼师、退休返聘教师工作,2018年以来我区招募购买派遣制幼师345 人、保育员233人、保健员27人,2020年招聘编外幼师130名,优秀且身体健康的退休返聘教师144名,极大地缓解了因农村教师流动大而师资不足的压力。二是优化城乡教师资源结构,稳步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工作。2013年来以来交流(含支教)轮岗教师总数3395人,其中农村各中心学校内部教师交流2295人,占全区教师交流总数的67.6%。

  4. 规范操作,认真实施特岗教师计划。特岗教师在聘期间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区内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切实帮助特岗教师解决实际困难,积极为特岗教师的当好后勤服务员。2013年来已聘用的495名特岗教师在农村学校一线教育教学岗位安心工作,深受学生爱戴、学校欢迎。

  5. 积极争取国培计划。2017年-2020年“国培计划”中央专项资金共拨付714万元,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共计3000余名教师和校(园)长参加“国培计划”完成“全覆盖”任务。尤其是“送教下乡”项目有效带动了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改革,切实促进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农村学校校(园)长的管理水平。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加大校园建设力度,加快改扩建项目建设步伐,扩充教育资源,通过调整学区划分、均衡学校生源,缓解部分学校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不足;加大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力度,力争使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专用教室数量、面积和器材配备上达到规定标准,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是进一步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把抓教师队伍素养提升与教育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教师队伍日常目标管理,加大优秀教师培养力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全区教师队伍日常管理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进全区教师队伍的建设顺利进行,为我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是进一步加大教师交流力度,整合优质资源优化教师配置。根据我区实际,进一步加大全区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力度,逐步推动我区“县管校聘”校长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进一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为构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奠定基础。

  四是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深化全区中小学校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引导学校加强内涵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浓厚氛围,形成独有办学文化理念,彰显学校整体办学特色。同时,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上一页:颍东区脱贫攻坚及问题整改“十五字工作法”情况汇.. 下一页:2020年教育扶贫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