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第二批全国试点为契机,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聚焦资源整合、工作融合、上下结合,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整合、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的工作基础,补齐“守正有余、创新不足”短板,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真正进村入户、见人走心。
聚焦资源整合,固本培元“强根基”
整合资源建阵地。统筹全市优质阵地资源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用“135”中心建设模式,打造党内政治生活、读书会、健康科普3个文明实践基地,整合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场5个场馆,拓展、延伸中心主体功能,特色鲜明、各有侧重地开展学理论、讲政策等六大实践活动,立体搭建文明实践中心功能区的“四梁八柱”,实现阵地建设有机融合、互促互动。
统筹资金抓投入。破解资金“哪里来、如何用”的问题,用好财政预算资金,每年预算5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文明实践面上推进;配套文化强市资金,乡镇(街道)根据实际申报示范所(站)建设资金135万元,用于文明实践所(站)功能提升。申报综改项目资金,谋划“接您回家”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活动,获批153万元综改资金,用于文明实践载体培育。
激发活力强队伍。采取“1+8+N”志愿服务模式(“1”即党员志愿服务队,“8”即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等8支常备队伍,“N”即具有界首自身特色优势的队伍),推深做实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初步形成党员干部躬身示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亮点品牌不断涌现、志愿服务百花齐放的新格局。一是建强示范型队伍,着眼党员带头,印发《关于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方案》,11200多名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起到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建强专业型队伍,着眼锦上添花,各单位根据业务工作特点,依托既有平台载体组建专业志愿服务队伍,着力在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做文章,已打造“兴农”“绿金”“银铃”等15个市直志愿服务品牌,570多名专业志愿者参与其中。三是建强服务型队伍,着眼雪中送炭,依托志愿服务联合会21家成员单位,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凝聚吸纳2000多名社会志愿者,聚焦民生需求,增强群众身边志愿服务的便捷性和专业性,截至目前,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860条,完成群众点单需求290余件。
聚焦工作融合,部门联动“凝合力”
融入“党的建设”。坚持党建引领,印发《关于开展“党带群建,十户联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在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基础上,突出文明实践点“小户长”的“大作用”,4836名户长集“宣传员、组织员、信息员、调解员、安全员”为一身,做群众的“贴心人、维权人、代言人”,文明实践更便捷、互动活力更融洽。
融入乡风文明。充分发挥文明实践“四会一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规民约)载体作用,探索“四会一约”向自然村延伸,紧扣“议人议事议钱、评孝评贤评美、理随礼理待客理风气、禁毒禁赌禁违法”,培树乡风文明。2020年以来,各村“四会”组织累计劝导1147例红白喜事简办;开展929次村民议事活动,653次道德评议活动,1785次禁毒禁赌、扫黑除恶排查宣传活动。特别在疫情防控期间,在全市上下鼓励提倡婚事延办、丧事简办、宴席不办,共取消或延期、简办婚事273起,丧事简办225起。
融入百姓生活。关注百姓所思所想所盼,紧盯农村孝道式微问题,谋划开展“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到老——接您回家”文明实践系列活动,群众典型群众评,草根人物“一带十、十传百”,引导群众崇德向善。截至7月底,镇村两级共评选出“孝善之家·孝善之星”482个、“文明家庭·最美家庭”366户、“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好夫妻、不要彩礼好媳妇”389件、上报市级各类候选事迹410件,营造“孝善孝道”的良好社会氛围。
聚焦上下结合,文明实践“惠民生”
与基层实际结合。在中心、所、站三级阵地整合提升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创新拓展中心、基地、所、站、点五级阵地,目前已建有1个中心、3个基地、51个所、158个站、510个点,使文明实践的触角从“最后一公里”向“最后一百米”延伸,形成了点多面广的“5分钟服务圈”。
与中心工作结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创新自选动作,开展“进访惠聚”“健康夜话”“兴农沙龙”等一批载体鲜活、贴近群众的文明实践活动,让理论宣讲、政策宣传、健康服务寓教于乐,通过群众视角和群众语言,说群众关心关切之事、解群众烦心闹心之忧、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与群众需求结合。守正普惠性活动的同时,在满足特殊群体的特惠性需求上下功夫,利用“到站点单、走访问单、网络询单”等方式,逐步完善群众点单评单体系,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户长志愿者向群众讲“理”疏“堵”、商“策”论“事”,收集意见、建议和诉求,调解邻里矛盾纠纷,尤其是对特困群体的邻里守望相助,让贴心服务群众从“最后一百米”到“最后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