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高举创新驱动发展大旗,突出绿色发展主色调,推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业发展实现了“四个提升”。可以说,“十三五”时期,是界首工业破浪前行的五年,也是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规模总量提升。“十三五”期间,企业规模快速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9家增至2019年度337家,是2015年的1.6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444亿元增至2019年度655亿元,是2015年的1.5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占阜阳22%以上,历史性地重返全省前十;2019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19家,是2015年的1.5倍;产值超10亿元企业8家,并有1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实现界首市乃至阜阳市历史新突破;2019年实际纳税超千万的企业达20家,超亿元企业3家。
发展速度提升。“十三五”期间,界首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每年增速均超13%,始终保持全省前四,皖北前三,阜阳首位。2019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26.2%,增速居阜阳市第一,“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22.6%,增幅居全市前列;2016年技改投资增速8%,“十三五”期间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1.28%。
产业质量提升。“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由2015年的110亿元增至2019年度的276亿元;高新产值由2015年的33亿元增至2019年度的285亿元。界首市在资源循环利用、营养健康、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发展基础上,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原来买原料卖原料的初级加工生产已经得到根本性改变,深加工率达40%以上。铅酸蓄电池再制造、铝型材、塑料管材、短纤长纤等一条条产业链已具雏形。
品牌效应提升。界首市连续4年进入安徽省制造业综合十强县(市)、发展增速十快县(市)行列。连续三年获省政府工业稳增长促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地区表彰。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填补阜阳空白,皖北唯一。荣获国家“三品”战略示范市,全省县级市唯一。循环经济全国品牌,工业经济安徽品牌已经打响。
具体工作中做到“六个坚持”:
坚持特色经济发展。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原则,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循环经济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铅酸电池再制造、再生铝、再生塑料循环利用三大板块,产值占全市产值70%以上。同时积极推进营养健康、服装纺织、机械制造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国家高新区创建为引领,通过以申促建,强化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创新理念。政府搭台,一年内两次开展院士专家界首行活动,帮助引导企业对接创新资源,建立起8个院士工作站,9个博士后工作站。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合作,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500余项。东华大学院士团队的功能纺织新材料已经在三宝高科实现产业化,清华大学创新团队一鸣泡沫铝生产应用广泛,业内看好。
坚持绿色发展。界首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引领工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小散乱污企业1000余家,推动企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把绿色制造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思想和行动中。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绿色园区1个,绿色设计产品9个,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3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省级绿色工厂6家,在全省县级项目最多,最为完备。在创建绿色制造体系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资源效益、生态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开发“城市矿产”,实现绿色崛起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坚持平台打造支撑发展。十三五期间,实施重大机制改革,统合分散的产业园区,形成“一区五园”的发展格局,建立统一领导,统分结合,运转高效的领导机制,以国家高新区创建为引领。实施“四区同创”,优化了产业发展平台。
坚持项目带动发展。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建立“月月开工、季季观摩”和“红黄旗”考核工作机制。以“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为契机,紧抓政策机遇,积极谋划项目,招引项目,推进项目。华铂再生铅综合利用、南都华拓锂电池、出口加工基地、云龙机械产业园等一大批超10亿元项目,为工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坚持优化服务推动发展。树立经济工作的重心是企业服务,明确提出“企业需要时立马出现、企业不需要时远在天边”、支持不指导、帮忙不添乱的企业服务理念,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双联活动、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走访调研,建立“一企一策”,一对一帮扶,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坚持以政策服务为重点,近五年争取国家级项目56个,省级项目398个,为企业争取实际到位资金逾3.5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发展,企业获得感明显增强。(王方来 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