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文化促进基层振兴,创新之地积蓄“聚变之能”。近年来,界首市注重基层治理新路径,构建发展新格局,一幅民生暖、产业兴、人气旺、生态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文化“底色”抒写民生答卷
一处书香地,满城读书人。界首市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城市,读书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聚焦读书、思考、分享,引导干部群众有效率地工作、有思想地成长,读书也从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变为一城人的美好追求。如今,界首读书会在机关事业单位、乡镇、村(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社会团体等挂牌分会200余家,开展各类活动万余场次,直接参与人数13万余人次。通过“你读书我买单、你研学我买单”等多种活动,激发干部群众的读书热情和参与热情,为城乡居民多方位搭建阅读平台,让大众读书成为界首一道靓丽的风景,界首读书会成为这座小城的文化名片。
扎根传统文化,溯源城市本色。界首市文化博物馆内陈列展览体系完备、基础设施配套齐全,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与交流等功能为一体,也是开展社会教育、展示传播地域特色历史文明的核心平台。博物馆展览陈列以界首历年收藏和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市博物馆十分重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发展,研发推出了涵盖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志愿服务教育等一系列青少年主题教育活动,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开展专题讲座、特色展览、科普教育、博物馆下基层、彩陶互动体验等活动,参加文博馆活动已成为界首的一种文化新时尚。
注重民生工程,推进乡村建设。界首十分重视农村居民生活环境,为让农村群众拥有一个美丽的幸福家园,通过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整治环境、优化民风、改善民生,已建成45个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漫步芦村镇穆寨村,这里道路干净整洁、小院错落有致,在道路两侧和水系两侧开展“微景观”建设,实现了画廊入眼帘,“村在林中、居在绿中”的生态村庄特色。昔日的废旧沟塘变成了村集体经济产业,单一的粮食种植变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背井离乡的打工者变成了返乡创业的带头人……这一系列喜人的变化正是该镇向群众提交的民生答卷。
创新之地积蓄“聚变之能”
工业跑出“加速度”。无自然资源禀赋的界首“无中生有”打造了“城市矿山”,凭借再生资源等产业优势重返全省十强,成为县域经济的一张靓丽名片。而创新则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界首不断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扶持,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
工业兴则经济兴,创新平台占主导。界首积极推进“四区同创”建设,优化平台质量,2018年界首成功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填补皖北空白。界首高新区先后获批国家动力电池循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建成产业综合服务体。着力打造界首读书会、企业家沙龙等高端平台,架起了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对接的桥梁,搭建了企业家的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了产业的协同发展。紧抓融入长三角、高铁全覆盖发展机遇,建设上海、北京、深圳、合肥等离岸科创中心,搭建企业“走出去、请进来”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工业要发展,企业是基础。界首全面优化服务,坚持以企业为中心,让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围绕企业转,而不是让企业围绕政府转。让企业参与到涉企政策的制订当中来,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等相关活动,积极构建企业家社会。坚持做到“支持不指导,帮忙不添乱”。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精品文化,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和高水平的产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促进界首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朱文鑫 曹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