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六月,骄阳似火,每年夏收夏种都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如何处理小麦秸秆,曾经是困扰乡镇干部的一大难题。如今,被群众丢弃的小麦秸秆,却成了收购商和众多养殖户眼中的“香饽饽”。
在泉阳镇老董寨村前申庄的一块麦田里,搂草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把收割机喷撒的秸秆拢成一条长垄;打捆机紧随其后,把秸秆压缩成一个个800斤一块的长方块。临泉县秸秆收购商张金付正在组织叉车、运输车辆,把打好捆的秸秆运到收储点。
据张金付介绍,他们这一套打捆设备在大块地作业一天可以打捆一千多亩地,秸秆收回去以后按照秸秆的等级再对外销售,质量最好的用于做牛羊饲料,稍微差一点的自己加工成生物质颗粒,再次一点的卖到临泉发电厂里,不论多少都能消化掉。目前他们公司有四个秸秆收购点,一个午季就可以收储10多万吨。
泉阳镇是农业大镇,小麦种植面积有4.2万亩,该镇在进一步加大秸秆禁烧工作力度的同时,转变工作方式,变“堵”为“疏”,为秸秆寻找出口,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泉阳镇老董寨村党总支书记张远说:“我们村今年种植的小麦面积有5000多亩,凡是能进打捆机的地块都进行打捆离田,这样既方便了群众种植玉米,又减少防火压力。”
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牲畜存栏数迅速增长,小麦秸秆成为养殖户的首选饲草。近年来,小麦秸秆价格迅速上涨,不少养殖户怕买不上,便在小麦开镰收割时到处联系购买秸秆。
“我这个牛场平常存栏量在150头左右,每年需要秸秆五六十万斤,用秸秆混合精饲料喂牛,牛比较爱吃,还不容易压沫,牛长哩还快,效益也比较高。”泉阳镇兴然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兴然高兴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养牛经验。
午收开始以来,泉阳镇通过秸秆打捆离田和粉碎抛撒还田作业,积极破解秸秆焚烧难题,全力推进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从源头上杜绝了焚烧秸秆和焚烧麦茬现象的发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了地方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白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