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镇:精准扶贫到户发展产业脱贫
2021-08-25 10:13:43

  人穷志愈坚致富路更宽


  “有人吗?王建民在吗?”“谁找建民呀?他正在捡鸡蛋。”日前,笔者来到王集镇建民养鸡场,脚上消毒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了养鸡车间。


  养鸡车间宽敞明亮,偌大的车间看不到一个人影,更闻不到鸡粪的臭味。这时,一位中年男子端着满满一大塑料箱子鸡蛋迎面走来,此人就是王建民。王建民40多岁,高高的个头消瘦的身材,脸上布满了汗珠也顾不得擦。据同来的王集镇扶贫办负责人程新俭介绍,王建民是陆集村王老家自然村人,2014年不幸遭遇车祸落下残疾,从此失去了外出打工的能力,家庭经济收入一年不如一年,家中两个女儿和70多岁的老母亲还需要他抚养,经济的压力,使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2016年初,在王集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王建民办起了养鸡场。养鸡场起步高,从鸡食投放、鸡的饮水、鸡粪打扫,以及温度调控等,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整个鸡场操作只需两个人。前阶段由于蛋鸡行情不好,资金周转遇到困难,镇党委书记桑起主动与农村商业银行联系,帮助他争取贫困户小额贷款5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没有技术,邀请养殖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如今,养鸡场存栏量已达5000只,每月平均收入3万多元。王建民不仅自己提前脱了贫,还带动村里2户贫困户致富。


  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


  “这路两边的大棚和蔬菜扶贫基地,都是杨思英种的。”在王集镇去杨老家村的路上,桑起指着窗外公路两边的蔬菜地说。透过车窗朝外望去,只见公路北侧是一片白茫茫的蔬菜大棚,公路的南侧是绿油油的辣椒地。


  杨思英是杨老家自然村人,他曾经在全镇率先种植大棚蔬菜,成了方圆数里有名的致富能手。去年,他积极响应政府“先富帮后富,共走小康路”的号召,与本村的杨天付一起投资1500万元,成立了徽思远有限公司,先后建起了养鸡场、蔬菜大棚、果树园,每天在公司里干活的群众达100多人,男工每天55元,女工40元。他说:“一人富不是富,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才算富!”


  鲍振平是我市优秀村干部,他的先进事迹家喻户晓,他的儿子鲍文文大学毕业返乡创业,积极带领广大群众奔小康。日前,在朱庄村鲍庄自然村红薯地里,鲍文文正领着几十位群众拔草。他说:“今年种植红薯600亩,用工主要是当地贫困户,每天工资50至100元。”让鲍文文感激的是,当初起步时很艰难,是镇党委书记桑起不怕风险、两次亲自出面做担保,从农村信用社贷款70万元帮助其度过难关。


  今年午收期间,鲍文文购置了小麦收割机和秸秆打捆机。“群众一捆秸秆成本是20元,而我从群众手中收购40元,这样群众一捆秸秆就多收入20元。”鲍文文说,秸秆通过打捆加工后分成等级处理,其中一级加工成饲料卖给养殖场喂牛羊,二级卖给造纸厂或发电厂,其余的秸秆加工成肥料,既环保又增加群众收入。桑起介绍道,鲍文文事业心强,今年投入79万元,建设了冷库和烘干机房,打算对粮食进行深加工,以此增加经济效益,同时又能吸收更多贫困户就业。


  明扶贫思路做产业扶贫


  在王集镇朱大村扶贫车间里,几十位群众正忙碌着手中的活计。通过了解,才知道他们手中明光闪闪的铅粒是用来做鱼坠的。


  家住朱大村的王翠兰今年60多岁,因年龄大不能外出打工,她听说村里建了扶贫车间需要人手,就来这里做工。王翠兰说:“在这里每月收入1000多元,既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又不给儿女添麻烦,所以俺心里十分高兴。”


  王集镇辖12个村94个自然村,现有贫困户2484户4432人。据桑起介绍,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镇党委、政府明确扶贫主体思路,积极做好产业扶贫文章。


  首先,发挥党委、政府的中介桥梁作用,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带动工程”,目前陆集、朱大、杨卫等村10多家种养殖大户和渔具加工等企业都积极吸纳贫困户务工,带动他们脱贫。如朱大村兴隆渔具劳务用工带动7名,陆集村奋斗专业合作贷资入股和劳务用工带动8名,杨卫村朝鹏专业合作社劳务用工带动13名等。其次,出台《王集镇推动产业扶贫、完善奖补办法(试行)》,重点与市产业扶贫文件形成互补,推动所有经营主体及有产业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自主发展、自主脱贫,目前全镇发展养殖的贫困户30多家,如陆集村王建民发展肉鸡养殖、胡台村胡岩发展鱼鸭综合养殖等。


  (刘浩)


上一页:贫困女上大学不再是梦 下一页:陈长炳:老党员争当脱贫排头兵